没错,这个标题是用来表达赞美的,看完《冈仁波齐》之后,在我的心目中,张扬已经上升到和李安一样的位置了,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神,就是李安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时感谢的那位:“Thank god , the movie god”——电影之神。
看来院线对信仰、灵魂、素人依然没什么兴趣,周末一天只有一场,而且是首场。人少对观影有好处,每个细节都尽落心中。
1、这是一部好看的公路电影
雪花洋洋洒洒似白棉似细羽,
山峰环抱的村庄沉默如谜;
桃花一树一树盛开,粉的浪漫,
油菜花一片一片吐蕊,黄得发艳;
绿树覆盖的山峰如浪,盘山公路蜿蜒如蛇,
行走其中的人,上、中、下,拍响三次手板,
紧接着身体与心灵一起匍伏,像冲浪一样,
在空气中向灵魂发出一次又一次冲击,
向神灵一次又一次献上自己的敬意。
电影里充满了空旷又诗意的画面,不远不近的长镜头,不参杂太多主观,没有廉价的煽情,冷静地呈现这段漫长路途的每一天。
我喜欢这样的距离感与节奏感,太靠近反而会影响思考,距离让观影者敏感于纤毫的动静,长镜头让时间在留白的空隙中凸显,如同呼吸一样不声不响又无处不在。
在电影类型上,我觉得把它归入“公路片”比“纪录片”或“剧情片”更恰当。这次的出发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目标,即便如此,上路后即将发生的一切还是令人期待。
年纪已大的老人、即将生产的孕妇、酗酒的屠夫、坏运气的中年夫妻、无业青年、不更事的小女孩,如何用身体丈量2400公里?这分明是一个寓言,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像诺亚方舟的拣选。
在此之前,我不想剧透,只希望你能下决心走进影院。还没看过的,请现在就出门左转,下面的文字可能会影响你的观影体验。
2、每个人心中的神山,有不一样的名字
我没去过西藏,对藏行没有执念。看过影片后,也没有一定要去神山打卡的冲动。
此刻,心底却有一座神山露出了峰顶,
它的名字不叫冈仁波齐,
而是叫每个人心底都有的“热爱”或“梦想”,
是达到就觉得人生圆满的那个东西,
是为其筋骨劳累也觉得生命舒爽的事情。
它是演员心中的演技,作家执着的文字,匠人追求的美;是千利休的茶道,是乔布斯的“改变世界”,是朴树的音乐;是母亲用一生维护的家,是教练对球员反复念叨的精神......
你可能正为之劳心劳力,即使看不见回报,如同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还睡在公司地板的创业者;
你也可能已经把它小心翼翼地藏起来,成为心底的秘而不宣,但总有一天会为它做些什么;
也有可能它早就崩塌了,在“成年人只看利弊”的世界里,你亲手将心中的冈仁波齐摧毁了,树了一块叫“无所谓”的牌子。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paths of the soul”即“通向灵魂的千万条道路”,就是提醒我们别忘了心中的那座冈仁波齐。
每个灵魂都应当有一条道路,抵达快乐与圆满。每个人都有自己朝圣的方式。
清晨,朝圣的人们和亲人告别,载着行李的拖拉机咔咔咔咔地开始启动,“啪!”第一个手板响起,然后身躯呼啦地扑倒地上,再用力撑地爬起,于此同时,另一个身躯开始同样的动作......
不知道大地是否被震动了,这时我的某处神经确已被震动,不由地泪目起来。
作者有作者的磕长头,匠人有匠人的磕长头,但有几个人真能付出百分百的投入,身心合一地俯首出发?
3、谁是谁的远方?
下雨了,下雪了,雪崩了,遇见水洼,遇见泥泞雪路,遇见车祸,向着冈仁波齐出发的人有点笨,即使荒蛮的环境要把他们吞没,却丝毫没想过要走捷径。
拖拉机被追尾翻了车,发动机撞到路基坏了,看到肇事车上有人呼吸困难,他们居然马上就放行,一分钱赔偿都没索要,似乎是应该的。去到拉萨后没钱了,为了抵住宿费,帮旅店的老板娘去磕十万个头,年轻人白天打工晚上出去磕头,半个都不马虎。
坐在荧幕下的我,出车祸时为他们抱打不平,当男人们用身体拉着车斗向前,拉一段路又停下来往回走,把漏掉的磕头补回来时,我心里又喊,怎么那么较真呀。
直到他们唱起了歌谣:“我们都来自同一个母亲,幸运的人当了喇嘛,不幸的人去了远方。”
那一瞬间才明白,在另一个价值体系里,能一直侍奉神的喇嘛是最有福气的,能暂时放下生活去朝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而我们这些看似聪明、驾着越野车从他们身边呼啸而过的人,才是不幸的草籽,飘得离神那么远,灵魂回来的路都找不到了。
原来一直把西藏当作远方的我们,才是活在灵魂荒蛮的远方!
心里没有神山的人,遇见老人的念叨不会虚心接受,“磕头的时候头上不应该戴着红头巾”、“不应该走那么多步才磕一个头”。一般的年轻人听到指指点点,心里都会翻起白眼。
路上遇见的老人在开耕时,对年轻人也很无奈:“马都累成这样了,真不知他们在急什么”。
4、远古与未来
习惯现代生活的我们,不会让8个月的孕妇上路,不会把在朝圣路上出生当作是孩子的福报,更不甘把肉身的逝去当作寻常,交给天上的秃鹰,这简直处处都是反人类的行为。
在这个大多数人都把“科学”当神山的时代,人类正急不可耐地抛弃宗教,以为获得自由了,但又在不知不觉中捡起人文主义教条,另一套以自我为中心的宗教体系而已。
我们依然对仪式感、伦理判断、意识形态深深依恋,也许走向灵性之旅,是人类心灵最熟悉的一种本能,无论怎么进化也无法抛弃的习性。
影片里,每天晚上朝圣的人们都支起帐篷,依偎着炉火交流,有时是郁闷的人向老人诉说心中困惑,有时是领队宣告明天的行程,最后总是以一句:“我们念经吧”结束。
充满治愈感的念经声笃定平稳,回响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响彻在影片结束之后。
“太阳落了下去,山,树,石,河,
一切伟大的建筑都埋在黑影里;
人类很有趣的点了他们的小灯;
喜悦他们所见到的;
希望找到他们所要的。”
这是刘欣慈在《三体》的最后一部中,女主角程心回望地球时想起的一小段诗歌。假如人类的未来,必然会漂浮在孤独的宇宙中,要是连这盏小灯都熄灭了,那该是多么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