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槐北
要说稍峪最热闹的时候,自然是每两年一次唱大戏的时候了。
唱大戏这个传统,在稍峪历来已久,不知有没有学者去考究过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这项传统的,这项传统又有过什么变化发展。总之,听大人们说,从他们小时候,唱大戏就是每两年一次。每次举办,必然会打扫好戏台,贴上对联,预备好高音话筒和能将夜晚照耀成白天的大灯,然后再请来专业的秦腔高手大唱三天三夜,如此轰轰烈烈大办一场,才能过瘾。
再说这戏场,是由一个大大的戏台和一个大广场组成。以前,戏台还是老戏台,大概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广场也未铺上水泥。就那时候,即使逢着下雨,会踩满脚的泥,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也还是要坚持跑去看戏的。现在,修建了新的更大的戏台,广场也铺上了水泥,今年唱戏,其盛况如何,自不必说了。
戏台对面,是一个神庙,听说这戏,便是唱给对面庙里的神明听。实际上,不仅是为了神明,更重要的,大戏还是送给十里八村人们的一场戏曲文化盛宴。唱大戏时,热闹的地方,不止戏台周围,更是延伸到方圆几百米外的地方。对比之下,也许只有观山的唱大戏方可媲美,而其他地方的唱戏,则像是在小打小闹一样。
稍峪的唱大戏,办的如此隆重,民众参与的热情自然也无比高涨了。
最开心的,要数孩子们了。每次到了唱大戏这几天,家长们会给自家孩子穿上新衣服,给些零花钱,并允许他们整天整夜的跑去戏场玩,允许他们随便买自己想要的玩具和零食。甚至亲戚间也要相互走动,要给小孩儿和长辈发看戏用的红包。真是过年才有的待遇,小孩子们自然开心的不得了,整天呆在戏场周围玩儿了。
最忙活的,当然是小贩们了。一般在唱戏前一两周里,戏台方圆好几百米,能摆摊的地方就全都被占上了。卖食物的,卖衣服的,卖玩具的,卖香烛的,卖工艺品的;套圈的,打气球的,扔飞镖的,唱歌的,照相的;桌球,鬼屋,旋转木马,海盗船,人头蛇身的神奇怪物;甚至算命看相测八字的也跑来凑热闹……十里八村的小贩们都赶过来摆起了摊位。来的早的小贩,能够抢占到绝佳的地理位置,那儿必然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生意肯定会火爆。来的晚一些的小贩,虽然没占到人流量大的地方,但他们也知道,肯定有人愿意来稍微清净些的地方逛,生意自然也差不了。占完地方,然后就大刀阔斧干起来,搭建帐篷,支起摊位,带来铺盖,下定决心忙他个三天三夜,只等游客们的到来了。
最享受的,自然是遍布全城的戏迷们了。你还别说,虽然稍峪只是个西北最普通的小山村,但是喜欢听戏的人还真不少,从《狸猫换太子》听到《窦娥冤》,从《白蛇传》听到《赵氏孤儿》,不管什么年代什么题材的戏,都能看到他们早在大戏开幕前,就搬起了小板凳儿守在戏台下了。到了唱戏的时候,戏场里更是挤满了人,场地前边一众坐在小板凳上的人,后边的人坐着看不到,便索性站着看。不仅要站着看,逮个空儿还要往前挤一挤,好离得近些,看的更清楚。小孩挤在人群中,看不到戏,急得快哭了,大人们便让他们坐在自己的脖子上看。有些大人还要拼命挤到前面去,让自己的“小戏痴”孩子坐到戏台上看。当然啦,前提是不捣乱、不干扰大家看戏的小孩儿才有此殊荣。听得懂的人支起脑袋一字不拉的听着。听不大懂的,也支起脑袋看戏台上的演员唱着,并不时问问身旁能听懂的人:“刚刚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发生什么事了?他扬鞭要去哪儿?……”人人都看的如此认真,看的如此津津有味的。真让人忍不住赞叹!
不过,看戏的人当中,还是老年人要多一些。年轻人和小孩儿自然也有喜欢看的,但相对而言,他们更爱去周围逛吃逛吃,这才是正经~
小小农村,竟也有如此热闹的时候。每每回想起来,都让人十分怀念、向往。
听说今年又要唱大戏了,亲爱的伙伴们,可千万别错过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才对,体验一下,农村这质朴纯粹的热闹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