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个多星期看完了高平先生的《仓央嘉措》,我本来是不大喜欢看人物传记的,记得上次看人物传记的时候还是在写毕业论文的看过两三本什么《徐志摩传》《林徽因传》之类的书吧,经过几次搬家,都不知道搞哪去了,这次只是因为偶然在书店看到,又想到网上流传很广的他的诗,所以对这个人物身份产生了一点兴趣,终于是耐着性子看完了。
仓央嘉措的一生充满戏剧性,他出生于穷乡僻壤,却登上了尊贵的宝座,他无意于政治角逐,却被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他居于佛教领袖的地位,却做了许多与教义相悖的事情,他渴望爱情,却有个不能恋爱不能结婚的黄教喇叭的身份,他热爱生活,却被高墙大寺和怒雹狂风摧折了青春。他不断的遭受打击,像一只终不得自由的鹰。
从民间到佛宫,从西藏到青海,仓央嘉措走过的路不长,但他在曲折历程上沉重的脚步声,震动了西藏和蒙古的王公贵族,震动了宗教届和文学届,也震动了千百万藏族和各兄弟民族人民的心灵,也许具有西藏佛主身份,又头戴藏诗王冠的仓央嘉措。
较之王维,更是名副其实的“诗佛”了。虽然他的生命如流星般短暂,但其诗歌艺术的光辉,却历久不熄地闪亮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我常常跟学生说一篇小说应该从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可是本人实在是见识浅陋,人物自然是不用说了,情节方面,高平先生的小说是表现的阶级斗争要多一些,也许先生一方面在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上,都尽可能地保持事实,体现传记文学的特点。
另一方面,先生认为:仓央嘉措的诗歌本身,就是提供了他的生活遭遇和心灵历程,他所做的就是努力寻找它们产生的轨迹。当然还有值得一说的是环境方面,环境在这里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在这里是和情节方面的政治斗争是互相联系的。
对于自然环境方面,是许多人都提到的,有人就评价,先生的这部传记,是借了小说的外衣,实现了诗样的创作。先生自己也这样认为,因为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对于诗要擅长些,这是他写的第一部小说,别人都说不大像小说是的,估计看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吧,这样的抒情式描写在小说里随处可见。
在拉藏汗私自除掉了他的对手桑结甲措之后,将仓央嘉措执送京师的途中进行宗教审判时,写到了他的眼睛:世界上的任何诗人和画家都不可能将他描画出来。它比太阳热,又比月亮冷;他像大海那样深沉,又像小溪那样清浅;它充满友爱,又透出疑虑;温顺中含着坚强,平和中含着愤慨;既有少女的柔弱,又有老人的固执;天真多于成熟,坦率多于隐藏……是在寻求同情吗?不像;是在煽动反抗吗?不是。人们终于找到了令人揪心的东西:诀别。
最终在拉藏汗和达木丁苏伦的暗害下,仓央嘉措还是被推进青海湖,我想,他们本是奉命诏执京师的,如果是真到了京师,我们喜爱附庸风雅,爱才的康熙大皇帝是肯定是舍不得杀他的,毕竟他也是无意于政治的。可是没有如果,所以……青海湖边。一丝风也没有。夜,静静的;岸,静静的;水,静静的。都像是在静静地等待什么。水中的月亮是虚幻的,却能使静静的湖中怀抱着一颗巨大的珍珠。沉睡在幸福的梦中,这明亮的珍珠自古至今人人喜爱,却没有人能捞到……
对于这篇小说,如果非要说些其它的什么的话,那就是觉得这里对于仓央嘉措的许多诗歌似乎可以翻译得更美一些哈。正在看的另一部人物传记:《我是人间惆怅客》。我在想:如果这位康熙的表弟清代第一词人碰到了仓央嘉措……哈哈哈……以上个人原创,纯属个人观点,也谈不上质量,不喜勿喷……
有人认为姚敏的《不负如来不负卿》更好哦,觉得高平的传记中政治斗争写得过多,仓的形象是软弱任人摆布的,姚主要是从他的诗来分析的,高是写实的事件比较多。
以上仅代表本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