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奠定了中国此后三千年的行政思想

  姬发在建国后,作了一件影响中国未来三千年的事,就是建立起周朝政治制度,这是吸取了夏商行政思想与制度的前提下建立的,在此后中国各朝代中,都有受到周朝制度的影响,直到清朝结束,进入民国时代,国民政府全面学习西方行政体系截止.

  《史记 周本纪》“武王已克殷,後二年,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

  在灭商过后两年,姬发以学生的身份,向箕子请教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作为周朝的开创者,姬发当然希望能够吸取教训,让周朝能够长久。所以就向有“三仁”之称的箕子请教治国之道,这就是《尚书》中《洪范》的内容,箕子详细地说了为国之道,《尚书》被后人视为儒家思想的主要经典,其内容包含了夏商周三朝的主要政治与治理之道,保留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影响深远。

  在古代,“洪”的意思是“大”,“范”的意思是“法”。“洪范”即统治大法。

  《汉书·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故亦称“洛书”,其中提出水、火、木、金、土“五行”及其性能作用。主张天子建立“皇极”,实行赏罚,使臣民顺服。又提出“正直”、“刚克”、“柔克”三种治民方法。认为龟筮可以决疑,政情可使天象变化,后成为历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

  汉武帝时期,大儒董仲舒以五行之序释孝子忠臣之行,夏侯始昌作《洪范五行传》,刘向作《洪范五行传论》皆参以谶纬、天人感应之说。

  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作《洪范传》以五行为“天所以命万物者也”。

  《尚书》记载:“王(姬发)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这句是姬发向箕子请教,天帝使万民安定,和眭相处,我不是很清楚治国常理的规定方法,所以特地向您请教。

  《尚书》记载:“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箕子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以前鲧治水不成功,违反了五行规则,所以天帝震怒,没有把九种治国方法传给他,在鲧被舜流放处罚死后,他的儿子禹兴起,天帝才把治理大法赐给禹,于是治国的常理定了下来。

  箕子说:“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由于《洪范》对中国未来三千年的朝代政治有巨大影响,所以在此会介绍详细,读者们在读史时,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或者其他,都会自然而然碰到以上这些治国政策,所差别的仅是随着地区/人口/年代等不同,而产生一些差异,至于治理的根本都在其中。

  箕子被后世称为千古第一贤人,是有道理的,他对子辛不接受他的进谏劝告很失望,但对新兴的周朝却抱有希望,毕竟周国一向都是以仁义而称著,所实施的政策以及对各子弟/大臣/诸候国都与子辛时代完全不同,即使是按照后世各朝代的眼光来看,也称得上是卓越。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一个在成功建立王朝后,对功臣大加封赏的王朝,姬发怀有一颗感恩心,他裂土分封天下各地给各个弟弟与功臣,并不担心他们以后会威胁周室,以此作为他们效忠的回报,在后来的八百年里,周室在多次遭遇困难/危机时,也的确得到各诸候国的感恩,都全力支持回报。姬发也是仁义之君,取得胜利后,除了子辛及其家室外,并不杀戮商朝臣民,许可他们各自再建立自己的国家(朝鲜/宋国等,都是商朝遗民所建立),只要愿意接受周朝君主为天子即可,并且分发战胜后获得的胜利品给臣民,而且商朝最有影响力的微子/箕子等人,他要么封国,要么礼拜为师,这种仁义对待商朝的政策,一下子就获得了商朝臣民的支持。这份胸襟气度,绝对不是后世的各朝代之开国君主们(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等)可以作的到的。周室又一向重视女德,所以八百年周朝,从未有发生过女子专权/祸乱内宫等事,这与后人所称赞的汉唐元明清等朝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小说《鹿鼎记》中,金庸借陈圆圆之口说了一句名言:“男人都是这样,什么事不如意,就来埋怨女人。”某些男子特别喜欢推诿责任给女人,对于某些历史事件,往往找出女祸的理由予以责备,对于真正的责任者,却视而不见。

  是只可惜由于周朝建国于三千年前,时间太古老,以至于如今已经无人知晓。

  这些政策,看上去都很一般,但是带来的结果是-——”天下宗周“。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有阐述一个观点:大道至简。仁义的政策,不会复杂,不会难做,只看掌握政权的人,是否愿意去做,是否愿意与天下人共享权利。

  第一治国之理,即是五行。古人观察地理后,定下五行之理。而人世间的治理,也是脱胎其中。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五行,即是地上的水 火 土 金 木五种物质与现象的互相生克的产生与发展,互相循环不息,没有终止。在战国时期,邹衍就据此提出五行始终说,作为朝代更替的规律研究结论,并且影响了此后一千余年,到了五代十国与宋朝,五德始终说毕竟不是真理,它可以对部份朝代更替现象进行解释,但是解释不了所有朝代更替的现象,所以逐渐被世人废弃,不再引用。现在许多人都已经不再听闻过五德始终说。但在战国/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等时期,却拥有重大影响,不少朝代在兴起时,都争先恐后地引用,并且作为自己建国的理论基础。

  第二治国之理,是要恭敬的作好五件事,即容貌/言论/观察/听闻/思考。容貌要恭敬,言论要正当,观察要清析,听闻要深广,思考要明达。容貌恭敬就可以保持端正,言论正当就可以进行治理,观察清析就可以明白,听闻深广就可以拥略,思考明达就可以获得智慧。

  这五件事是应该要做的,可是为什么箕子会说要“敬用五事”,而不是说“需用五事”。这里面有涉及到一个心态的问题,引用民国高僧印光法师的一句话来说,要想修习佛法有成,必须要“唯诚与敬”[《印光法师文钞》]。

  治理国家乃是大事,君主必须要以诚心与恭敬心来处理政务,不可以参杂个人私念,不可以轻忽,不可以随意,不可以浅薄。否则就容易导致政务产生失误,进而影响国家。这一部份内容,也体现在”修齐治平“的思想系统中,因为在儒家经典《大学》有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是一个人不能诚,必定不能作到修齐治平。

  一个是积极入世要建立大同世界的儒家思想,一个是积极劝人脱离裟婆世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家思想,但是在修行的态度上,却是一般无二。所以有人也有与作者聊及这点时,有发表观点说:“想效仿地藏菩萨,度尽裟婆世界苦难众生,然后再追求解脱。”地藏菩萨号称大愿,他在前世时曾经发愿要”度尽众生,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一愿的深广博大,是诸大菩萨无法相比的,同时也深深的吸引了许多虔诚/慈悲的佛弟子,纷纷放弃对五欲财色名食睡的追求,断除贪嗔痴慢疑,一心一意修习佛法,以度人为愿。今时今日,亦仍然如是。

  的确,如果能够把裟婆世界的众生都度化成地藏菩萨那样仁慈/悲悯的菩萨,自然而然裟婆就是极乐。

  第三治国之理,是八种政务实施得当。分别是民食/财货/祭祀/居民/教育/盗贼/朝觐/军事。

  人民有食物就能安定,财货能增加就能发展,祭祀要诚恳才能得到护佑,居民要支持就能国家和平,教育实施到位就能增长民慧,盗贼及时处理就不会有后患,各诸侯的朝鄞都恭敬天下就会太平,军事保持强大可以防范内忧外患。

  民以食为天,这八种政务的根本就是民食。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国,人民能够发展主要就是能够通过种植获得足够食物,观察历朝的动乱产生,基本原因都是在于农民活不下去了,才会被人利用,跟着造反。以明朝末年最为典型,连年的旱灾导致农民无法生存,而且还要继续缴纳沉重的赋税,即使是卖儿卖女卖妻也交不起赋税,最后迫不得已跟随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造反,结果是导致了明清之变。崇桢皇帝至死仍然不改变其加收赋税的政策,而他手下的大臣在这一过程中极度的贪污腐败凶残,有如虎狼一般对待人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段落因违反相关规定已经被隐藏]

  第四治国之理,是正确的运用日月星辰出与没的规律,用来记时,发展农业。最忌的就是风不调雨不顺,带来天灾。后世的天人感应说,即出自于此。箕子认为,君主施政不当,必定会引起天气的变化,这是上天对君主的警示。

  春秋时期,孔子著《春秋》,吸取了《洪范》这一部份的思想,有说:“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

  “天命靡常”,载于《诗经·大雅·文王》,意为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

  “呜呼!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靡常,九有以亡。”《尚书·太甲下》

  

  另一位著名思想家墨子也提出:“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汉武帝时期,大儒董仲舒在此基础上加上阴阳学说,提出“天人感应说”,应汉武帝之对策云:“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在《春秋繁露·治乱五行》一章董仲舒专门论述了灾异产生的原因是破坏了合理的五行关系。天人感应说在《白虎通德论》中规定下来,给汉代以及此后的中国行政思想带来很大的影响。

  历朝历代,天人感应说都占了统治地位,许多君主/大臣/学者都认为施政不当,会导致天下大乱,灾异变怪产生。所以,读古代史时,读者们经常会看到每逢一些地震/洪水/大旱/蝗灾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君主经常会首先下《罪已诏》,向天下人承认自己施政不当,以至引起天帝震怒,降下灾害,现在身为天子,要首先以身作责,改正错误,大赫天下等等。其思想源头,就是《洪范》。

  以古代西方的所多玛城/庞贝城的毁灭与今天亚洲某个岛国所遭遇的地震/海啸/核辐射为例,这些其实是人祸引起,而不是简单的天灾可以解释。要想从根本上避免灾难,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立刻改弦易辙,承认自己错误。否则的话,未来还会有更大的灾难降临,直到毁灭。

  第五治国之理,是通过法则,把五福赐给臣民,这样臣民能够享受到福报,就会拥护君主。古代人眼里,君国不分,君主即国家。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民的正常想法就是要有利益,道德理论只能对高尚的人说,对于普通人说,是对牛弹琴。只有能够给予人民利益,才能够得民心,能够得民心,就能够得天下。

  人民想要什么样的利益呢?箕子总结了五种福报,即长寿/富裕/康宁/名声/善终。人民的所愿所求,都脱不离这五福。君主只要能够建立法则,让跟随他的人民能够得到五福,或者一福二福三福四福,必定能够得到多数人的拥护。

  开公司作生意也是如此,只要能够让消费者/国家/员工/股东/合作伙伴等都能够得到利益,那么生意就能长久作下去,任何一方得不到利益,就会产生纷争,最后就会无法经营,乃至关门。

  香港商人李嘉诚曾经公开说自己的经营观点,其中就有讲到:”假若一份生意,可以取百分之十的利益,但是我只取百分之九,那么以后的生意会源源不断。“这就是把利益让出来,与其他人共同分享。自然而然,有任何生意,人们就会主动来找他合作。

  第六治国之理,是能够起用三种有品德的贤人。三德指的是“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为人正直的人,能够以刚强克服困难的人,能够以柔和克服困难的人,这三种人就是贤人。

  古人很早就已经知道,可以"马上得天下,但必须要马下治天下".武将中能够作到文武双全的,在历史上其实很少,由于武将在战场上习惯了杀戮,所以假设是武将治国,很容易出现粗暴管理的现象。

  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武将打天下,然后交给文人治理。

  史上的习惯,文人指的就是儒士。因为要讲到修齐治平,诸子百家中只有儒家是最深入最彻底也最全面。

  儒家思想认为,三代以前中国还有圣人,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但在三代之后中国已经没有圣人,历朝大儒最高称号也只是贤人。

  例如明朝的心学创建者王阳明,生前曾经带军破宁王之乱,建功立业,声威远播,另外更擅长儒学,并且结合了佛家思想,创建了心学。

  他在统兵之时,有一次半夜之中修习儒家“坐忘”,突然心至极境,纵声长啸,声震长空,大军皆惊。后来心学传到倭国,晚清时期亚洲某岛国的将军东乡平八郎曾经称“一生低首王阳明”。民国时期,蒋介石也深受心学影响,后来败退台湾,将所住的地方改名为阳明山,至今犹存。

  第七治国之理,是以占卜考查的方法,要尊敬占卜的方法与结论。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心诚则灵,祭祀有无效果,在于是否恭敬的态度面对鬼神,进而得到启示。

  易经的原理,在蒙卦中有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任何人会去占卜,说明必定有事犹豫不定,想让自己安心。但是占卜后,结论还不能满足,再三测卦,这样就会不尊敬鬼神。所以,心要诚恳,一次测算就可以,心不诚恳,多次测算也是无用。

  在此说一个趣事,有案例在2013年就曾经遇到过这种事情,为感情的事情犹豫不决,就测观音灵签,当时心想要是有缘,就请菩萨赐予上上签,要是无缘,就请赐予下下签,结果却是不上也不下,中签,要作者安静 守旧 等待 以后会吉祥。

  作者一时间气坏了,心想菩萨还跟我开玩笑,再测,还是中签。连续测了六次,居然全是中签,或者有的是上签/下签,但是意思却是一样的意思,都是要安静等待。这才死了心,继续安静的礼佛/写稿,同时也惊叹菩萨的感应之奇特,灵验。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去寺院宫观庙宇等场所测签,往往事后会说测的不准,不灵。但是观察一下可以发现,他(她)们自己的心与易经所要求的诚恳之心相比,有天壤之别,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测签灵验,谈何容易。

  而也有些人,测过后却是很称赞的说,很灵。因为在那一时刻,他(她)们的心是诚恳的。所以,立刻就能够与菩萨的心相应。

  再说一件作者亲自经历的趣事.

  作者曾经与福州极乐寺负责人释界超法师谈及观音灵签.当时请教他:"有人与我说,在极乐寺测观音灵签,很准确,这是为什么?"

  释界超法师说:“这是预示寺院将要兴旺。”

  “那么当年印光法师所确定的观音灵签到底是哪一个版本?依我所看到的,好象仅福州,就有多个版本。”

  释界超法师对此也拿不准:“这是一个难题,时间隔了一百年左右,已经很难知道印光法师当年在民国时期所确定的究竟是什么版本?”

  读者们需要明白,真正的佛教是不赞成测算,主要在于并不能获得究竟解脱,释迦牟尼佛曾经有说过。

  但是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否认测算可以提前获知事件的结果。后来,佛经传入中国,中国的信众由于儒道思想的影响,对于测卦一事,十分重视。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二十七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若不退转位菩萨摩诃萨。成就无上菩提作意。常不远离大菩提心。为净命故不行咒术医药占卜诸邪命事。不为名利咒诸鬼神令着男女问其凶吉。亦不咒禁男女大小傍生鬼等现希有事。亦不占相寿量长短财位男女诸善恶事。亦不悬记寒热丰俭吉凶好恶惑乱有情。亦不咒禁合和汤药左道疗疾结好贵人。尚不染心观视男女欢笑与语。况有余事。何以故。善现。是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自相皆空。自相空中不见有相。不见相故远离种种邪命咒术医药占相。唯求无上正等菩提。究竟利乐诸有情类。”在这段中,释迦牟尼佛谈了反对占卜的原因,在于“知一切法自相皆空.......不见相故远离种种邪命咒术医药占相.唯求无上正等菩提”以最终能够达到"究竟利乐诸有情类"的菩萨境界.

  那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印光法师身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却作了《观音感应灵课石印流通序》,这样作法明显与玄奘法师所译的经之内容相违,对此印光法师有在文中解释说“观音感应课者,俯顺世情,令卜休咎,以期同种善根之妙方便也。凡占者,皆须称菩萨名。如小儿有病,不肯服药,涂药于乳,则不服而服矣。菩萨名号,如返魂香,若得见闻,宿业自消,宿善自生,以渐至于上追观音之志事,究竟自利利他于无既也。”佛门中讲究善巧方便,尤其以持名法门最为简易又最速得效,印光法师主张在占卜前先诵观世音菩萨圣号,然后再测算,如此才能与菩萨感应,占卜才能准确。其实是一种根据中国文化所作的变通修行方法,他打个很浅显的比喻说“如小儿有病,不肯服药,涂药于乳,则不服自服矣。”在诸佛菩萨的眼里,人类只不过是愚昧无知,充满嗔恨的幼儿,诸佛菩萨想尽力教导人类以智慧,因此会因地,随顺化机,设法度化。

  所以,在正当的佛教经典中,反对占卜,那是担心修行人会偏离了“一切法自相皆空”,但是在实际教导中,如果能够有利于度化众生,则会善巧方便的使用各种方法,让众生受益。

  最近极乐寺有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导致释界超法师产生烦恼,有的村民看到寺院这几年来逐渐兴盛,就误解释界超法师从中牟取暴利,再加上佛教界这些年来也确实有一些不如人意的现象,于是就想找借口谋夺寺产,用于大作经忏法事,从中赚钱,而释界超法师无论怎么与她们解释都没用,再加上未来马尾区的马尾新城规划,沿磨溪两侧可能会划入景观轴,如果确定有拆迁,寺院将会获得国家补偿,几个老妇人在去年开始,就大量制造谣言,恶意攻击/谩骂/诽谤,且上访马尾区政府等,要求把“不守戒律”的释界超法师赶走。对此,区长倒是接见了上访者,有表态你们可以去起诉他。但是某几个老妇人硬是死也不肯起诉。

  马尾统战部/宗教局也分别对老妇人们说,要不然就再作一次村民选举,寺院的负责人可以重新当选。这几个老妇人也是硬是不同意重新选举,因为她们自知全是谣言,根本就不会得到众多村民的支持。这些老妇人,没有别的本事,就只会一招,文革时期传下的造谣本事,不断的行诬陷/无赖之举。

  释界超法师在与作者谈及此事时,深深感叹文革遗风,至今未绝,更加怜悯这些老妇人,造下如此恶因,未来的恶果一旦现前,只怕会更惨。他深夜都要在大殿绕佛经行后才去休息,想起此事,也不知应该如何解决,这样子一直被纠缠着实令人烦恼,就有想过会儿绕行到观世音菩萨像前,如果有一支签是立于诸签之上,那么就是菩萨告诉的结果。于是一边诵佛号,一边绕佛,绕到观世音菩萨像前时,居然签桶中确有一签立着,他取下一看,却是一支上上签。他更烦恼了,现在情况这样复杂,如同粘糖一样被粘上摆脱不了,怎么菩萨还给了一支上上签?

  居士因为礼佛/写稿/弹琴的缘故,住于寺中,知道老妇人们纠缠一事,颇有些担心,在次日凌晨诵观世音菩萨圣号后,也顺手抽了一签,亦是一支上上签。过会儿,在厨房会面,有与释界超法师讲起此事,劝他不必担心。没有想到,释界超法师则说起他自己昨晚绕佛经行测签的事,彼此都觉得奇特,但也都不明白为何在这种情况下,观世音菩萨怎么还给予上上签?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第三天早上,那几位老妇人带了两位“出家人”,要强行进驻极乐寺,试图把释界超法师强行赶走,而其他一些主张公正的村民与一些居士,闻讯后纷纷赶来,一方面村民们用本地话指责对方行为不端,另外居士们也不赞成这样硬行的作法,双方争执之下,惊动了快安村委会以及公安等部门,最后初步达成调解,年后再安排村民们到村委会公开处理,任何违反法规的现象都不许可进行。

  当这一结论下达时,居士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会同时给了释界超法师与作者各自一支上上签,因为只要是建立在法规基础上的公开决议,都不是寺院所担心的,所担心是事情不肯公开处理,不肯按照法规处理。而当众作了这一将公开处理的决议后,老妇人们将没有借口再闹事,最后她们的谣言自然而然将不攻自破。寺院也就可以保存,福州市这一难得的奉行正法的道场,将会继续。作者这几年观察,可以负责任地说,福州市极乐寺是福州市地区,甚至于是国内都极为少有的一座不办佛教经忏法会谋取利益,只作讲经说法的寺院。

  任何会了解佛教史的人都会发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时,基本上都在讲经说法,劝悟世人,历朝历代的祖师大德,也都是以弘扬佛法为务,而不是以作经忏法会/谋取利益为务。

  如今的极乐寺,规定每周一/四/六/日在寺院或市区场所,专注学习《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西方发愿文》《菩提道次第广论》等,逢初一/十五,必须共修《药师经》《八十八佛忏悔文》。近五年来,没有作过一场经忏法会谋取利益,没有应某些势力要求“与时俱进”作"改变"。与世间其他各寺院,在管理上是天壤之别.作者曾经有与人说:只有一种人能够在这呆得下去,即是能够耐得住清修的人,才能不怕寂寞,安安静静,长期住下,修行佛法.其他人,都是来了就走,住不了多久.

  第八种治国之理,是”念用庶征“。征,是指征兆。有多种,分别是雨/晴/暖/寒/风。一年中这五种天气齐备,各根据时序发生,百草就茂盛,一种天气过多就不好;一种天气过少,也不好。念头端正,征兆就好。

  如果年月日的時序沒有改变,那么各种庄稼都会丰收,政治就会清明,有才能的人会得到重用,国家因此太平安宁。如果日月年的時序改变了,那么各种庄稼就不能成熟,政治昏暗不明,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国家因此不得安宁。民众就象星辰,有的星辰喜欢风,有的星辰喜欢雨。太阳和月亮运行,就有了冬天和夏天。如果月亮順从群星,那么就会风雨无常。

  第九种治国之理。

  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三是健康安宁,四是遵行美德,五是高寿善终。

  六种不幸的事:一是早死,二是疾病,三是忧愁,四是贫穷,五是邪恶,六是不壮毅。”

  陈柏达居士在《五福临门》一书,对此作了详细解释,引用如下

  “‘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

  ‘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

  ‘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陈柏达居士有说“今生长寿的人,一定是过去世或今世对人类和动物慈爱的结果,今生短命的人,必然是前世或今生杀害动物的结果。

  ”今生有的人行恶事,却长寿,是因为前世所行的善事的呈现,到了善缘用尽,恶缘现前时,就自然而然种种逆境现前,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陈柏达居士说"诸君千万不要认为:只要多加营养多运动,寿命就一定可以延长。营养和运动是延长寿命的助缘(辅助条件),而不是真正的原因......你看,中国从秦汉到清朝,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才三十多岁,美国总统甘乃迪有地位、有才干又有魄力,可是没有人会想到他会那么早就死了。以歌唱起家的猫王普里斯莱拥有私人喷射客机、剧院、保镖,可是死得却很突然。"这都是属于短命之人,虽然生前享尽荣华富贵,但是生死太短,他们无法永恒的拥有这份荣华富贵."《普曜经》和《因果经》上所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未成道以前曾在雪山苦行六年,每天只吃一麻一麦,怎么受得了呢?"的确,如果换了一个普通人,在六年里这样生活,早就已经没命了。“我见到许多住在乡下的山上的老太婆,她们每天都吃很简单的蔬菜,却能活到九十高龄,你说奇怪不奇怪!”

  陈柏达居士说"我引用这些真实的故事,其目的在说明,世俗的学问和技能只能解决生活上的小难题,不能解决生死的大问题。各种宗教都致力寻求生死大事的解答,而惟一能彻底解决生死的只有佛教。"

  陈柏达居士一语警醒地指出:“寿命的长短跟财富、地位、常识、美丑等无关。可是跟‘慈悲心’却大有关系。自古以来,仁者寿。这不是没理由的。”

  莲池大师著的《缁门崇行录》也有记载,礼佛拜忏可以增长寿命。这是当一个人真正的忏悔自己以往的罪业时,其心力会得到善力的护持,就好象一个罪犯,真正认真地认罪服法时,在法律的范围内也会许可他提早结束刑期。

  第二福是富裕,很多人都有一种误解,认为儒家之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在于利而在于义。需要指出,这是一种错误思维。

  孟子虽然有在《孟子》中批评梁惠王言利,但孟子并不反对人民求利。孟子所反对的是见利忘义。孟子之所以游学天下,是在于他求天下人的大利,而不是只求一国之小利。孙中山先生把这一思想发挥到了极至,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正是两千余年儒学的最高境界。

  历朝历代的忠臣良将,会不惜生死,进谏忠言,抵抗外敌,平定内患,都是为了让黎民百姓可以得到太平盛世,可以获取正当利益,可以不受他人抢夺/杀害/欺诈。

  正是因为怀这样一颗“天下为公”的心,才会有这五千年中国文化绵延不绝的辉煌。至今,中华民族依然是世界最为庞大的族群,拥有举世无双的儒释道文化,在中国周边的各国,虽然有的不愿承认这点,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承认,中国文化对彼国的深刻影响,直至于今。

  陈柏达居士解释富裕时,有说“富贵是由我们今生今世仍可以透过慷慨的施舍,谦卑和恭敬心来种富贵的因。有了‘因’,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助缘(辅助条件),就会结出富贵的‘果’来。果就是‘果实’或‘果报’的意思。所以把‘富贵在天’的‘天’解释为‘顺应天理’(即种善因),也比解释为‘自然’或‘老天爷’来得恰当,而且意境也较高。”这是属于佛家因缘果报律对富裕的解释。世间人为了财富而不择手段,不论是违反法规还是违反道德,都在所不惜。可是有句话说得好,“悖而入者,悖而出”。从来都不会有例外的。

  陈柏达居士深入地说:“尊贵的原因是礼拜十方一切圣贤,以谦卑心恭敬一切众生,和安忍顺逆的境界,而不是耍手段,送红包,或拼命地往上爬。人缘好和工作卖力,可能会受人提拔。但只是尊贵的助缘或征兆,而不是根本原因。因为世界上仍有许多人一出生就富贵享用不完。例如:石油大王的儿子一出生就有无数的财富;在古代的王朝,太子一出生,地位就极为尊贵。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拥有了富贵,这应该怎么解释呢?这不是他们前世带的福报,是什么?”

  只有善恶祸福律与因缘果报律结合起来,才能完整的解释人的富贵的起因与结果。

  第三福是康宁。

  陈柏达居士引用《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中记载,‘众生因为执著了我相,所以才产生烦恼和疾病。’归根究底来说,一切疾病都是由于我们过去的妄念,所以在身体、语言和意念上,造作了许多疾病的因当助缘,就会开花结果,而生出病来。

  《摩诃止辅行》的第三十二卷上说:贪著美好的色、声、香味、触这五样东西都会产生疾病。因为色、声、香、味、触这五样东西,会蒙蔽我们的心智和德性,所以叫做‘五尘’。只有当一个人的心地清净到‘一尘不染’时,才能没有病痛。否则举心动念攀缘五尘境界都是在造罪业和病因。

  第四福是好德。

  陈柏达居士说“一个人有了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的德,这是一生中最幸福,受用不尽的。因为‘好德’能赢来长寿、富贵、康宁和善终。因此, 我们可以说,‘好德’是一切快乐和幸福的泉源,‘好德’是一切好运和福气的根本。”

  德的分类非常多。例如:它可分为‘阴德’和‘阳德’两种。阴德的力量比阳德大得多。

  《中庸》里提到智、仁、勇三达德。只有仁爱而没有智慧,会产生为虎作伥的流弊,有智识而没有仁慈会危害社会;有智有仁,而没有勇气实行,则一切美德成了空谈。

  《论语》里又叙述了温、良、恭、俭、让五德。温和柔软可以导致心理健康;善良仁慈可以导致长寿善终;诚恳恭敬可以导致平安宁静;节俭勤劳可以导致财富和身体的健康;谦虚礼让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保住前面四种德行而不致流失。

  陈柏达居士有记载了一则故事,评论说“自古以来,凡是娶有缺陷或有病的女子为妻的人,所生的子女多非常贤贵贤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地仁厚,能够舍己利人。例如《懿行录》上记载:  文绍祖有个儿子跟柴家的女儿订了婚。订婚后,柴家的女儿忽然生了恶病。文老太太很生气地说:“我娶媳妇应当顺天理、讲信义。违背礼仪,很快就会有不祥的后果的!”此文家仍旧把柴家的女儿娶进门,婚后二年,文绍祖的儿子考上科第,媳妇的病也痊愈了,后来三个儿子都很显贵。”

  要是用今天这个时代的人眼光看,当对方生了疾病时,能够赶紧甩掉是最好不过的事,哪里还会坚持迎娶入门。这也就是令人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明朝儒士朱柏庐在撰写《朱子治家格言》时,有说“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任何一种病,都会有治理好的时候,只看是否有心。如前所述,只要能按照陈柏达居士所说的,用心行善,积累功德,顺天理,讲信义,不违背礼仪,哪怕是恶病,也能够痊愈。

  另外,陈柏达居士着重讲了阴德与阳德的区别。

  他在《五福临门》中说“志在利人,自己也一定会得利益;志在得财,到了最后是人财两空。所以孟子说:‘我们只谈仁义就是了,何必说到利字呢?’以下,本书引用明朝著名的”三杨“之”杨荣“的生平经历来作为叙述。

  《明史 杨荣传》“杨荣,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荣。建文二年进士...... 荣历事四朝,谋而能断......性喜宾客,虽贵盛无稍崖岸,士多归心焉。或谓荣处国家大事,不愧唐姚崇,而不拘小节,亦颇类之。 ”《明史》不吝赞美之词,称赞杨荣是类似开创盛唐的贤相姚崇。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建宁府志》记载,元代时,福建省建宁府大富山的主人杨达卿。有一年闹灾荒,杨达卿想把家中的存粮拿出来救济灾民,但他不想因此留名。于是他对灾民讲,谁在我的山上栽一棵树,我就给谁一斗稻谷。山上的树,就这样一棵棵栽了起来。府志上说:“随山之高下曲直,皆有木矣。逾数年,木长茂,望之蔚然成林,既之森然成列。”又过几年,木已成材。杨达卿晚年常告诫子孙,大富山上的树木不能出卖,只有几种情况才可以动用,盖庙宇、学校、做船、搭桥,给老人盖房,贫苦人家没有房舍的、没有棺木的,也给予帮助。乡亲们很称赞他这种精神,给这座山又起了一个名字,叫“万木山”,明朝建宁知府阮德柔,得知杨达卿“涉书史,明古今大义,乐善好施”,特意请他给自己的子弟做老师。后来,阮德柔又见杨达卿很有才干,多次要他做官,杨达卿坚决不肯。阮德柔还专门画了一幅万木林图,把杨达卿为民植树的功绩画了下来。杨达卿死后,他的孙子杨荣在明朝为官,任大学士,工部尚书。后来,杨荣的一位朋友写了一篇《万木山记》把杨达卿的事迹用文字记录下来,府志中保存了这段文字。

  时光勿勿,转眼已经2013年,经过600多年的自然演变,现存的万木林已是典型的亚热带森林。山中古木参天,巨藤盘错,沉水樟、闽鄂山茶等珍稀树种,已为国内所罕见。近年来经科学调查,林内拥有植物1234种,几乎占福建省植物种类的一半,故有“亚热带植物博物馆”之美称。新建的万木林科学研究所和科研大楼已收存各种植物标本2万多份,昆虫标本4000多份,鸟兽标本160多种、500多份,蛇类标本及野生菰类标本100多份。万木林现列为武夷山旅游区参观景点之一。

  现存有关万木林的资料还有,明朝永乐年间少师胡广(1369~1418)所作《万木山记》,明太师杨荣(1371~1440)所作《万木图事实记》两篇。此外,明《嘉靖建宁府志》,清康熙五十二年刻本《建安县志》和民国十八年刻本《建瓯县志》等志书,以及清道光七年刻本《东杨宗谱》均有不同程度记载、刊辑和转录。 公元1399年(杨荣中举之年),即被杨家看作风水林加以封禁和保护,历代以来,借助于杨荣的高官显爵及其子孙贵盛的权势,万木林载入方志宗谱,受到官方的承认和封建宗族的保护。以后逐步扩大“封禁”的疆界。由于时代的变迁,世族的繁衍,万木林的权属化为杨氏全族公有,但“只有保护之责,没有利用之权。”历代相传,铸成规范。

  象明朝首辅大臣杨荣一家数代所积累的阴德的事情,往往不是一代人的时光能够看透的,杨荣的祖先之阴德壮举,到了杨荣这一代才得以显现。换句话说,如果有人要以不信因果为由,如那些杨荣祖父的同乡所认为的“傻”那样去看待杨荣的祖父,那么自然而然会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傻瓜。为什么杨达卿不肯留名?这就是属于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重视阴德,主张默默无闻的奉献,中国传统文化最欣赏的就是“功成名遂身退”,而不是功成名遂享受功业。如果他追求在世时名声显赫,享受盛誉,那么只能算是阳德,对比起阴德,阳德就显得浅薄。杨达卿的后代就不会有那么显赫的地位与权势,建宁杨氏要想一直传承到今天可能都很难。而从明朝至今,建宁杨氏已经传承了六百余年。

  在这个故事中,杨荣祖先种的善因,到了三代人以后才得以显现善果,因果关系有的时候会有这么漫长,所以历来相信因果的人会少,就在于此。人们往往出于急功近利的思维,不能耐住性子,不能专心持久的作事。

  《书》言”作善,降之百祥。“

  《左氏春秋》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清朝周安士撰写《安士全书》,其中引用《文昌帝君阴骘文》说”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作事要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印光法师特地为此书作序言称赞"允为善世第一奇书,与寻常善书不可山同日而语.不谓菩萨乘本轮愿,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吾不信也."这句话,直把周安士先生视为菩萨化身,乘愿而来,随机应化,普渡众生.

  陈柏达居士说“五福的最后一福是考终命。‘考终命’就是善终,或一般人所说的‘好死’。善终很难,假如你曾看见别人临终时那种挣扎痛苦的样子,你可许会感叹地说:‘我这一生别无所求,只要求个善终就好了!’”

  由于儒释道思想均是建立在人世轮回的基础上,所以十分重视鬼神,以及死后的去处。

  陈柏达居士说“为什么善终很重要呢?因为,假如一个不是寿终正寝,而是由于横死、车祸、癌症、饥、渴、猛火烧伤、溺水、被杀而死的话,那么他可能便会含恨在心。心中一有了憎恨、就会投生到一个很不好的境界去”

  佛家在讲生死一事上,是讲的最透的。儒家是主张敬鬼神而远之。道家最希求的是“长生久视,白日飞升”,永恒不死。

  本书需要作一个提示,儒家集大成者孔子有主张敬鬼神,而不是主张无鬼神。所以请某些读者要注意这点,切莫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是指没有怪力乱神。那样子,就完全曲解了孔子的本意。

  以下,引用佛家的偈语来说一下人的死后之事。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我临终无障碍,弥陀圣众远相迎;

  速离五浊生净土,回入娑婆度有情。

  陈柏达居士把善终分为三种,“1、小善终—没有遭到意外横祸,无病而终的。2、中善终—不但没有病苦,而有心中没有怨气和内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安心地逝世的。3、大善终—自己预先知道临终的时间,而且身心了无挂碍,走洒脱,甚至还亲眼看见佛菩萨来迎接,往生到佛菩萨的净土,这才算是成功的人生。”

  今天世人,要想找一个无病而死的,安静康宁逝世的个案,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更不用还能够在生前亲眼看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手捧莲花前来迎接,台湾台中莲社的李炳南居士有说,念佛者众,但能够往生者,万中无一二。

  在因缘果报律中,要想善终,就必须要如佛家经典所载,务必坚持诵持阿弥陀佛圣号,要坚信西方净土,要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要切实持诵佛名,平时力所能及之时,行诸善事,也都回向西方净土,只要能够这样坚持,就必定能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东晋时,慧远大师集儒释精英慧永、慧持、道生、刘遗民等123人,于庐山东林寺结白莲净社,共同发愿往生西方,人人皆有往生之瑞相,开创了净土法门在中国的弘扬。莲社初开,影响深远。此后,历代祖师、善知识续焰传灯,莲风遍布中外,源远流长。慧远大师自己有临终前预知时至,有对弟子们说及自己会得中品中生,在什么时候离开娑婆世界(地球),往生(投胎)于西方极乐世界(用现代人的语言解释就是极乐星球),后来果然在相应的时间到达后,安然离世。

  《观无量寿经》记载“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於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於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而慧远大师往生时自述,生前有三次亲见阿弥陀佛,所以自知必定往生,品位为第五品。假设他不建立寺院,不召集众生共修,为此耗费精力的话,那么他的品位还可以更高。按照净土五经一论记载,西方净土的往生品位共有九品,第五品即中品中生,按照《观无量寿经》中记载,普通人如果能够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回向发愿极乐世界,也可以获得中品中生。

  遇到有他人与动物垂死,尽力给予助念等方便之举,日常生活中心心忆念西方净土,如此到了临终之际,自然保持清醒,并且能够亲眼看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前来迎接,脱离娑婆(地球)浊世,趋入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修行有成后,再回入裟婆世界来度化其他的苦难众生,能够脱离生死轮回。

  《洪范》中记录的六种不幸的事:一是早死,二是疾病,三是忧愁,四是贫穷,五是邪恶,六是不壮毅。”

  这六条的内容,也就是五福内容的反意,一般而言,有福之人自然而然不存在这六极,而具有六极的人或者只具有其中一/二/三/四/五极的人,也就与福相违,改进的方法已经详细叙述在五福之中。

  箕子有指出,治国道理就在于让人民获得五福,脱离六极,能够达到,就会得到人心,达不到,就会失去人心,最终会失去国家。

  姬发后来在治国之际,也的确遵守《洪范》道理,所以周朝才成为各朝代中最有文化,最有盛名,最为长寿的一个朝代。而姬发本人,也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名君圣主。

  箕子自己在建立朝鲜国,也是以此为准,箕氏朝鲜建国一千一百余年才亡国,《洪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及周边地区此后三千年的行政思想。

  诚可叹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491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56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745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96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73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12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31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5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56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83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8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4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97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9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是一本目前为止独一无二的书籍,不论是实体书店还是网上,你都暂时找不到一本相同类型的书出来。 本书从菩提达摩开始,...
    周脖通阅读 4,012评论 6 10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6,018评论 0 4
  • 公元:2019年11月28日19时42分农历:二零一九年 十一月 初三日 戌时干支:己亥乙亥己巳甲戌当月节气:立冬...
    石放阅读 6,864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