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接孩子放学,孩子小心翼翼的说:“爸爸,妈妈,跟你们商量个事,行吗?”
“说吧,什么事?”
“你们以后接我,可以把车再开进去一点吗?”
“为什么?”
“我去给老师说了XXX耍朋友的事,本来老师让我对外说是老师找的我,我答的是不知道,结果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全班都知道是我去说的了,那个同学可能会找人堵我”
“我其实是想端正一下我们的班风,现在我们班的名声很不好,都是因为她。”孩子似乎怕爸爸妈妈责备,赶紧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看起来堂皇一点的理由。
结果这个理由太牵强,不仅没为自己解脱,反惹来了父母更大的火气,父亲率先开了炮:“你一天是不是没事干了,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不把心思用在正道上,去惹这些事干吗?她耍不耍朋友关你什么事?你这叫打小报告,知道不?你以为你一个人就能把班风纠正过来吗?你以为不说别人就不知道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知道不?…………”
故事到这,就可以停止了,因为我不想讲下去了。这一段对话的信息,已经足够表达我下面想说的话了。
接下来,我们来“读取”一下双方语言下,内心最真实的需求吧!
孩子希望父母把车开得离校门更近一些,是因为她感受到了危险,渴望父母能给予她保护,让她感觉更安全,这是孩子内心最直接的渴求。至于她后面的补充、解释,也不过是给自己的行为找一个正当的理由,从而保证自己“渴望得到保护”的诉求更容易被接受。
那么父亲的“大炮”呢?
听起来都是指责,指责孩子没把心思用到正道上,指责孩子多管闲事,指责孩子撒谎。那么,父亲是真心的、单纯的想指责孩子吗?我想,大多数人都能读得出,父亲所有的指责,其实都来源于担心——担心孩子的安全!
但是,我们跳开所有的情绪,来看看父亲与孩子的对话,到底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孩子的诉求是害怕,那么,她渴望的是安全。同时,她也表达出了她的渴求。
父亲的诉求同样——渴望孩子安全。但父亲表达的,却是指责。我想,大多数的成人都无法从别人的指责中,读取出关怀来,何况是一个处在恐惧中的孩子。这样的指责,传达出的意思只能是:你的这个行为是错的,你犯了很大的错误。孩子在这些字面下,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安全感”!于是孩子感觉到更深的恐惧与无助:爸爸说我做错了,那会不会因为我犯错了,他就不保护我了呢?孩子开始由这种恐惧和无助,衍生出父母是否真的爱她的疑问!当孩子有了这样的疑问后,她的安全感就会崩塌。
简而言之,父亲所有的语言,没能表达出自己对孩子的担心。仅传达给孩子一个意思:你做了一件错事,我因为你做的这件错事,很生气。
其实,在跟孩子沟通中,这事真可以简化一下的。
首先,给予孩子安全的感觉——不用怕,我会每天到校门口来接你,如果那位同学在其他地方堵你,一定告诉我们或是老师,不要一个人独自跟她们起冲突。(先给孩子当下最渴求的安全感)
其次,指出其欠妥之处,并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你这事做的真不是太恰当。维护班级荣誉的想法没错,但你仔细想过没有,她耍朋友,你去老师那告状,她再找同学堵你,这一连串事件,只会让别人觉得你们班风更差劲。但反过来,你专心学习,在这次期末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让你们班在年级中又多出一个排名前列的同学。两者一比较,哪个班风更好一些呢?(委婉的指出其行为欠妥之处,顺带引导其专注学习)
最后,帮其接纳自己也会犯错,避免因恐惧后悔等情绪而导致的自我否定——我不是指责你错了,因为你还小,有些事还不知道怎么更好的去处理,但下次遇到这种事一定要考虑清楚,想一个对大家都好的方式,既不让同学难堪,也不至于让自己处于危险中,好吧?
爱,需要正确的表达出来!否则,它可能会变成更锋利的剑,将你爱的那个人,伤得体无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