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房价”“结婚生子”……
你们最近的朋友圈一定被这些月经帖刷屏了。
连明明年纪还差一大截的表妹也中弹,不再问美不美,不再问买不买,这丫头,竟然也开始紧张银行卡的数字了。
Sir仿佛见到一个假表妹。
不行。
Sir要把她找回来。
这部电影,就是Sir的秘密武器——
《海盗电台》
The Boat That Rocked
导演理查德·柯蒂斯,这是他继《真爱至上》《诺丁山》《BJ单身日记》系列后,首部非浪漫爱情喜剧电影。
可惜,转型失败。
5000万美元成本,3635万票房。IMDb也仅仅7.4。
绝对被低估了!
在Sir看来,这是一部有魔力的电影,没有人能安安静静地看完它,不是此时,就是彼刻,你总会忍不住站(躁)起来。
毫不夸张,解压神器。
故事发生在1966年,英国。
当时腐国人民的生活被死死钳住,政府对娱乐有诸多禁令,连音乐都限量供应——连BBC,都每天只允许播放不到45分钟的流行乐。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海盗电台”应运而生。
这是由一群不妥协的年轻人打造的摇滚电台,24×7不间断播放。
以“海盗”冠名,是因为他们的根据地,不是某栋大厦、某层楼、某个房间。
而是——一艘船。
是的,只有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术,才能躲避政府的追捕。
船长(比尔·奈伊 饰),一根硬骨头。
硬得来又很骚,每次出场,各型各款的骚西装绝不重样,连胸口的小方巾,都要叠成玫瑰花状。
你可能认出来了。
是的,船长扮演者,也是《真爱至上》的摇滚歌手、《哈利·波特》的魔法部长……以及《加勒比海盗》那深情又残忍的章鱼怪。
“海盗”死对头,也硬,但却是僵硬、机械的政府长官。
你可能也认出来了。
政府长官(肯尼思·布拉纳 饰)同样来自《哈利·波特》片场,臭美的洛哈特教授,摇身一变,成了大背头、“性冷淡”风的保守派。
政府先声夺人,管不了你,还管不了你的“衣食父母”嘛,它立法宣布,禁止全国广告商在海盗电台投放广告。
这招狠,原本小日子过得自由滋润的海盗电台,因为被断粮草,节节溃败,关键时候,船长搬来神兵——广播界神秘大拿盖文(瑞思·伊凡斯 饰)。
是的,你肯定也认出来,他又又又来自《哈利·波特》,疯姑娘卢娜的老爹。
大拿做节目很有一套,声音性感,语调沉稳,善与观众互动,简直男女通吃。
当年,被央视封杀的陈佩斯,面对媒体采访,曾这样回应——你管得了我,你还管得了观众爱看谁啊。
说白了,老百姓才是艺人的衣食父母。
不是政府,更不是广告商。
海盗电台就是这样,节目收听率一起来,名气一大,国内广告主不让投,国外广告却接踵而至。
电台越办越好,长官头越来越大……
初看《海盗电台》,你看的可能是,政府与无政府之间的猫鼠游戏。
这样的猫鼠游戏,我们并不陌生。
故事发生的60年代,我们不少上山下乡的知青,也悄悄躲在被窝,偷听“敌台”的美国之声。
20年后的80年代,《站台》里那班身处平庸但又不甘平庸的小镇青年,也喜欢在聚会时,放着邓丽君的“黄色歌曲”——《美酒加咖啡》。
乃至今天,我们仍然要靠下载、翻墙,才能看到一部分电影的完整版,一部分世界的真实面貌,就像,凿壁偷光。
Sir一点不怀疑,正是这种长期被压制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海外口碑平平的《海盗电台》,在我们这竟能惊喜打入豆瓣Top250。
这种感受,你懂的。
但,在Sir看来,这部电影又绝不仅仅是在宣扬一种无政府主义,相反,它的核心,是对秩序的反抗与逃离。
很多人一直在反抗,一直在逃离,但极少人真正清楚,他(她)反抗、逃离的到底是什么。
如同我们被灌输的按部就班的追求,房子、车子、老婆孩子。
而《海盗电台》则清晰坚定地告诉我们,先找到自己。
说白了,世俗的名利、情欲,对他们而言是没有意义的,他们真正想要的是自我。
这正是“海盗电台”让我们心驰神往的地方,他们不追求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就摆脱了社会的负累。
注意片中意味深长的布景与色调。
每次官员出场的画面,都是一系列呆板僵硬的条条框框,色调始终冷清。
你看,即使过个圣诞节,桌上摆着丰盛的晚餐, 现场气氛也蜜汁尴尬——仆人面无表情地杵在后面,吃饭的人被桌子远远隔开。
你能感受到他们的精致与贵重,与此同时,那种虚弱与孤独也呼之欲出。
反观“海盗”和喜欢“海盗”的听众画风,凌乱而生动,逼仄而充满情趣,连色调,都是温暖柔和。
这正是《海盗电台》最过瘾的地方。
它要书写的不是对抗,是无法抑制,也无法定义的每个人。
换句话说吧,它对抗秩序的武器不是子弹,是不拘一格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