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好评如潮深受启发的书,叫做《精力管理》。
《精力管理》是一本工具书,运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向读者表达精力管理的重要性和操作方法,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为艰涩枯燥的理论知识增添了阅读的乐趣和实际操作的指导,读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工作最忙的时候,耗时将近一个月才读完,尽管战线拉的过长,却不足以磨灭我对这本书的记忆。
这本书让我认知了几种新的观点,现总结如下:
一、管理精力并非管理时间
每个人一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一成不变的,但是精力却是能无限开发的,所谓的精力管理是让你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一定的技巧和辅助,让精力达到新的高度。
二、精力不仅仅跟时间有关系
我们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会耗费精力,精力的得失不仅仅是自己的精神状态的体现,还关乎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例如我们在情感上付出精力,同时也要学会在情感中获得满足。
三、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都会削弱精力
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精力能够随用随取,事实上,不断增长的需求进一步耗尽了我们的精力储备。依照惯性思维,普遍认为从事大量的体力或者脑力活动比较耗费我们的精力,其实一天无所事事也会让我们的精力枯竭,同样消耗精力。
四、我记住的可以快速调整精力的小tips
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休息。
文章通过观察最佳运动员和普通运动员的场上区别从而得出结论,在资质水平相当,训练时间对等,训练方法相同的两个运动员身上为什么比赛结果会出现天壤之别。原因就是最佳选手在得分之后间隙休息调整,比如走回基线时头和肩膀如何摆正,视线看向哪里,呼吸模式,甚至是自言自语的习惯等,而这些间隙休息的影响却是惊人的。
利用在我们自己身上,可以是给自己60-90S的深呼吸,工作之余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也有助于精力的提升,有时候工作未必能带来相应的效果,换掉已经混沌的脑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有助于工作灵感的激发。
持续高压的工作时间并不能得到高效的工作效率,相反还会抑制精力的再生,而不时的休息会带给我们重新投入的热情。
五、我们认为自己拥有的良好品格往往背道而驰
我们很少有机会听见别人评价自己,尤其是自己的缺点,因此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就会产生很大的误解,例如文中的吉姆明明价值观是尊重他人,然而直接下属和周围亲朋却抱怨他总是让他们等待。只有自己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结合起来时,我们才能看到自己言语和行为的断层,意识到自己必须改变。
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认为表达愤怒是不可取的,会损害个人形象,它就会以伪装后的其他形式出现,比如批判或者挑剔,固执或者心怀怨恨。如果我们有盲点,我们会不自觉地暗算他人。出于对内心深处软弱无力的恐惧,恃强的人会蛮横粗暴的对待他人。因为不愿承认内心的不足。“邪恶的本质缺陷并非罪恶本身,而是自我否定。”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派克写道:“邪恶攻击他人,而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因为必须否认自己是坏人,所以只能把别人当做坏人。”
可能我又开始要反复强调读书的意义了,但是读书就是有益身心的一件乐事。
旅行可以让你的眼界更开阔,而读书却能让你的思想更丰盈,不拘泥于自己的世界,反省自己的不足,在芸芸正确的三观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
很多人说我成长的样子不像一个混迹多年江湖的人,除了家庭教育,我能想到的原因就是读书了,是它们在我失意的时候告诉我不要灰心,在自卑的时候告诉我不要自轻,在骄傲的时候告诉我不要自满,在张扬的时候告诉我不要过分。
是读书一直让我在一个安全的人格范围里,永远清楚的看到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目光,而不至于沉浸在自我世界或误入他人的人设陷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