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写作新手,我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有人总能写出好文章,并且他们还有时间做其他感兴趣的事呢?
或许有人认为“他们就是有天赋”“他们就是吃写作那碗饭的人”。这些想法就像一个紧箍咒,让大多数人忽略了,成功写作的关键并不在于如何写,而在于平常如何做笔记。
有这样一个人,用30多年的时间积累了90000多张卡片笔记,平均每年出版2本书,并且还发表了数百篇文章。
这个人就是卢曼。
卢曼全名尼克拉斯·尼曼,是20世界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在学术界中,卢曼以高质量、高产出而被众人所熟悉。
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德国社会学家约翰内斯·F.K.施密特在做了大量研究发现:卢曼强大的生产力源自他的卡片盒笔记写作法。
那么,卢曼的卡片盒笔记写作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德国的申克·阿伦斯博士通过研究,将卢曼的卡片盒笔记写作法写成了一本书——《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系统讲解了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的工作原理和具体写作方法。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卡片盒笔记的奇妙之处吧。
一、什么是卡片盒笔记?
卡片盒笔记是一种用卡片记笔记,然后将笔记存入盒子的一种方法。这是一套由卢曼在阅读过程中摸索出来,能帮助我们把精力集中在思考、理解和提出新的写作思路上,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卡片盒笔记分为四种笔记: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和项目笔记。
1.闪念笔记:也就是用来记录灵感的笔记。
这种笔记简明扼要,一两句简短的话或者几个关键词即可,仅仅是为了快速捕捉想法,为写永久笔记做引子。
一两天内,你需要进行整理。如果有用,就据此完成一张永久卡片笔记。如果认为无用,则直接丢进垃圾桶。
2.文献笔记:用于记录阅读过程中你认为经典的内容,或者是可能有助于你写作的内容。
需要提醒的是,文献笔记不是简单的摘抄,而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短的话复述出来。然后在卡片的另一面记下参考书目、页码等细节。
3.永久笔记:这种笔记是用来记录有必要永久保存的信息。它们可以是从闪念笔记中衍生出来的想法和思考,也可以是文献中延伸出来的论点。
概括地说,永久笔记就是把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内化成知识的过程。
4.项目笔记:笔记内容只与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待项目结束后,要么归档,要么丢弃。
平常我们用得最多的笔记方式就是划线、摘抄或做批注,然后通过反复阅读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是记忆并不等于理解,熟悉也并不能让我们做到触类旁通。
与传统的笔记方式不同,卡片盒笔记是把别人的发现和思想转换成自己的新想法,是基于对当前内容有足够的思考,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形成新的论点,另一方面,这些新想法还可以与卡片盒里其他想法发生碰撞,擦出新的思想火花,引起裂变效应。
简单来说,卡片盒笔记不是信息的收集,而是信息的重构和超越。
所以,卡片盒笔记就是一个聚宝盆。你积累的想法越多,思维就越丰富。
二、为什么要用卡片盒笔记?
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窘境:
已经读过的内容,因为吃饭或者其他事情的打断,你不得不重新翻看一遍;
虽然用划线、摘抄和做批注的方式做了笔记,但是书读完之后,你仍然觉得一头雾水;
一本书反复读还抓不住重点,渐渐地,你的阅读兴趣越来越低...
而对于写作,你则常常抱怨写作太难,孩子太吵,或是没有人能和你一起来一场头脑风暴。
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的创始人卢曼的经历却截然不同。
他读书从来不读第二遍,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与其他人讨论书中的要点。
谈到写作,卢曼表示他从来不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当写作遇到思路卡顿的时候,他会选择去做别的感兴趣的事。
在生活中,他是带着三个孩子的单身奶爸,保姆只负责做饭;在工作中,他是勒菲尔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只有一个助手,专门负责改错别字。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事业生活两不误的呢?这一切得益于他的卡片盒笔记。
当别人问他如何能够实现高产的问题时,他的回答是:“当然,我并不是什么事都自己想。它们主要是在卡片盒里发生的。”
在普通人眼里,写卡片笔记要思考,很浪费时间。
然而,写一张卡片笔记虽然花时间,看似走了弯路,但不写,才是真的浪费时间。卢曼说:“不写,就无法思考。”
传统的摘抄和重复阅读法让我们看起来很聪明,但是大部分阅读是无效的,而写下来才是真的聪明。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短时记忆只能储存3~7个组块。“蔡格尼克效应”则告诉我们,未完成的任务会占据我们的短时记忆,直到被完成。
得益于这一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当我们的大脑被短时记忆的任务塞满时,便无法集中精力思考其他的事情。
要想让大脑停止思考这些琐事,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写下来。这样我们的大脑就可以放心地把这些琐事删除,转而思考其他重要的事情。
阅读时,如果及时记录想法和思考,等于我们在告诉大脑,重点内容已经记下来了,这样即使阅读中途被其他事情打断,我们也随时可以从断开的地方重新开始阅读,实现在不同任务间的切换自如。
除了大脑的记忆力资源有限,我们的意志力资源也有限。并且意志力是一种消耗快恢复慢的“自我损耗”。
阅读时,我们有时会纠结这段话是摘抄、做批注还是划线就算了呢,导致精力分散。
选择困难症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选项太多,所以要想把有限的意志力用在最重要的事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做决定的次数。
卢曼的卡片盒笔记统一用A6大小的卡片,并且用同一格式做笔记,这不仅让我们免于选择的困扰,还有助于注意力的恢复。
写作也是如此。卡片盒笔记就是把每一次记笔记都当作是写作的一部分,把每一篇文章都分解成一条条笔记,通过这种方法使任务变得细小而清晰。
这样做,不但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写好每一条笔记,而且帮助我们高效且快速地完成写作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卡片盒笔记还让我们写作进入一个良好循环。我们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记录。在我们学习和进步的同时,我们的卡片笔记也跟着增长和丰富。而卡片笔记积累得越多,对我们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又是一种提升。
换句话说,卡片笔记积累的越多,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越强,能读的书籍就越多,能学到也就越多。这就让我们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循环,让我们写作时更加得心应手。
三、卡片盒笔记怎么做?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既然卡片盒笔记这么有用,那具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最实用的卡片盒笔记工具箱来了~
1.纸笔:用于记录闪念笔记,启发思想。
2.文献管理工具:可以是zotero/citavi/其他
3.卡片盒:纸卡片+木质盒(卢曼的卡片尺寸是A6),因为木质盒不方便携带,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我们也可以用印象/维基程序等软件,强烈推荐Obsidian/Roam Research这两款软件,可以实现反向链接。
4.编辑器:Word/Office。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笔记工具只是我们思考的载体,而不是思考的对象,如果对每一种工具都溯本求源,那无疑是舍本逐末。
《卡片笔记写作法》的作者申克·阿伦斯博士也在书中指出,记笔记不是最关键的工作,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笔记只是它们的具体成果。
传统的笔记按主题或学科分类,不同知识之间相互隔绝,让我们无法实现跨时间、跨领域的知识积累,这无疑也给我们写作设置了障碍。
而卢曼的卡片盒笔记分类方法则完全相反,按照放入盒中顺序进行编号。
例如:如果盒中已经有了22号,先看看新加入的笔记与盒中已有的笔记是否有关联,有关联的就加在关联笔记后面,比如与15号笔记有关联,那么这条新笔记就编号为15a。如果新加入的笔记跟已有的笔记都没有关联,就直接编号23号。
通过这种分类方式,让笔记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从而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产生更多的想法。
当积累到足够多的想法去确定一个写作主题时,写作就如同拼拼图一样简单。这时,你只需要将卡片盒里的笔记取出,专注于把一连串的想法变成一篇连贯通顺的初稿。
当然,取笔记并不是机械地复制,而是要检查论点是否准确,论据与论点的关联性强不强,然后进行取舍,将笔记组织成一篇逻辑严谨、观点明确的文章。
写在最后,高效写作并不是突然间就实现的结果,而是循序渐进优化的结果。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一发文就点赞过万的人,却忽视了他们在获得成功和荣耀之前坚持不懈的努力。
事实上,他们成功的秘诀跟卢曼一样,就是把简单有效的方法用到极致。
有些人,看完这本书,只留下一些划线和批注,而有些人已经开始写他的卡片笔记了,后者终会随着笔记的积累,收获知识的复利,在写作的路上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