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人生是什么?我会答,人生就是不断的成长。如果你再问我,怎样才算成长?我会答,不断的向前走,和不断的回头望,坦然面对依依不舍和无法挽留。如果你非得问我怎样才算成熟?我会答,懂得失去的意义,懂得生活的不易,懂得父母的苦。
我们小时候的那个年代因为没有对整个世界过多信息的接触。我们总是带着一种自然的生长状态。一方面父母忙于农活无心照料,一方面整个村落就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我们只要不做出对自己危险的活动的话,整个小社会是不会受到意想不到的事情冲击的。这种状态也是我们那个时代孩童天性形成的主因。自由!无束!其实我一直在思考为何现在的我们会一直觉得过去的农村生活如此快乐,都市生活如此枯燥,而究其原因我觉得就是心理上和思想上的这种反差。
但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多少还是会带来不少麻烦。那时候的我们像一群羊,或者说像一群狼。用羊比喻是因为我们每天放学后的场景就像放羊一般,挤挤扛扛的冲出学校的小铁门。在放学的路上东逛逛西瞅瞅,不知不觉有的孩子都跑到河边玩耍去了,要不就去爬树了,掏鸟窝子。系了个大书包,跑起来在屁股后面匡咚匡咚的拍打着。
男孩子们个个手脚不闲着。要么拿着不知哪里弄的小棍树枝藤条,那么边走边踢着一个破碎的瓦片,就这样一遍敲打着一路的东西一路踢着瓦片。或者就是拿着石子扔到瓦房上,比赛看谁扔的石子落下的慢。听着石子在瓦上清脆的跳跃声,大家欢声震天。直到有石子落到人家院子里,人家大声叫喊才四散逃窜。
比喻像狼是因为那时候的小孩子吃的多还饥的快,回到家翻箱倒柜的找吃的跟狼似的。你往街上一瞅,一个个的从家里拿着跟脸一样大的馒头满街边吃边跑着玩。也有家里条件实在不好的,馒头面条也供应不充足的,就跟在小伙伴的后面眼瞅着嘴里直流水。要不就跑到别人家里找伙伴们玩。那时候的人们虽然都不富裕但农村的人们既慷慨且具有怜悯心。大人们都会掰半个馒头拿出来分给孩子们。
正是这种在艰苦条件下成长的孩子们才具有那种对友谊和亲密对待的深深感情。才会记忆尤深,念念不忘。
那时候孩子们对吃的欲望仅仅限于满足能填饱。而对于玩的需求却是大多的。我突然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时候可以通过精神补充。我觉得甚是经典!
的确是这样,那时候我们对玩可真是花样百出。踢城,地上画上三纵五横八个格子,放上瓦片,单腿脚踢,跨过格子,不得压线。打面包,用报纸,书纸,作业本,纸箱,甚至牛皮粘,折叠成方型的面包,放地上打反正。跳绳,一次钻好多人,各种花样玩法应有尽有。跳皮筋,女孩子的最爱,能跳到双手举过头顶高。男孩子有的也能跳。打陀螺,都是自己手工做的。推桶箍,一个铁丝折弯成手把,桶箍放铁丝弯里在地上推,土路上跑起来狼烟四起跳跃起伏。还有推就是自制小车,一群群的活像《西游记》里红孩儿出动时的小妖们呐喊助威,,,,
捉鸟雀,捞鱼,捉虾蟹,吹柳号,弹弹球,,,,,关于童年的美好记忆,太多了讲不完,也写不完。 打来记忆的阀门总是喷薄而出无需修饰。那个时代成为回不去却也永远带不走的经典。灿烂的笑容,纯真的友谊,父母的苦难,相亲们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里奔腾,伴随着我成长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