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后来又有一批人说,毁掉一个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已经被毁掉了。试想,又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断向好,向强呢?庆幸的是,这是一碗毒鸡汤,毒在他说得太绝对,毒在后来者的段章取义与盲目迎合。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世上没有完美,追求极致和完美是疲于奔命的徒劳。其二,追求完美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何必要求孩子遵从。
先说其一。没有绝对的完美,但绝不是放弃追求完美的理由。
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儿子中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你并非足够完美,那你不应该只做你自己,而是应该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却有对完美的不断追求。所有伟大的奇迹都来源于对完美的追求,也正是没有绝对的完美,才让超越奇迹成为可能,有了可能,便有了继续追求的动力。“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不就是对追求完美的最好诠释吗?我们需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更要将追求完美的品质内化为孩子的人格态度。
不能把追求完美等同于必须成为完美,完美没有终极标准,所以无法必须成为。幻想成为完美是对自我发展的束缚,我们的确不应该要求孩子成为完美的孩子,同样也不要让孩子在成为完美中束缚了天性的释放。
安迪教父曾说:“每瞬间,你看到了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教育孩子不是宠,是你要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父母将自己追求完美的态度确实不应强加给孩子,但也绝对不是让孩子放弃追求的理由。我们应该在生活、学习、工作上做追求完美的榜样,用一言一行去教化孩子,用适当的言辞要求孩子,而不是用权威简单粗暴地逼迫孩子去达到他所无法企及的高度。在孩子尚未发展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之前,家长不去正确的引导和要求,难道是想让人类懒惰的天性主导他的人生吗?
再说其二。追求完美,是为了自我修行,也应照顾别人的期望。
完美在每一个人的内心里都有独特的认知,并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标准。“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这句话在诉说者的内心里本身就是他对平衡生活的完美追求。他所说的“不追求完美”或许是指别人期望中的完美。一个人如果一直活在别人的期望中,确实悲哀;一个人如果都不能被别人所期望,那么其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
08年奥运会,刘翔临场弃赛,饱受争议。有人力挺,有人接受,有人指责,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完美的独特理解。如果必须指责,那么刘翔非得活成别人心目中的英雄吗?如果只能力挺,那些花了钱,买了票,翘首以待的翔迷、翔粉们又情何以堪?我不是翔迷,更不是翔粉,所以,我不会力挺,也不会指责,我会选择接受。如果这个人是我的孩子,对不起,我无法说服自己去接受。我也是人,情感也需要照顾。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为了绘画,抛妻离子,宁可穷困病死荒岛,不愿出售一张画作。做为丈夫,他是丑陋的;做为父亲,他是失职的;做为朋友,他是卑鄙的;做为画家他是不朽的。他活成了自己想活的样了,而不是别人心目中应该的样子。他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完美,在做人上宁可遭人唾弃。他有他对完美的认知,一个令世俗无法理解的认知。这是一个纯粹为了绘画而绘画的故事人物,即使他的原型是高更,那也是作者对原型做了人格的极化处理,不具有普遍性。这样的行为,可以理解,但不值得赞赏。毕加索的画作同样伟大,生活选择虽然殊途,艺术照样同归于不朽。
综上所述,追求完美不会毁掉一个孩子,要求孩子成为完美才会真正毁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