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
当我们解读一种隐喻
——《老师好》观后感
文/伊宁
说真的,一部影片最终能留下什么,取决于时代的需求、制片人的视角、演员的技巧,也取决于观影者的阅历。我在影院里跟一大群慕名而来的人,一起看相声一样“捧哏”的同时,更多想的是这部片子相对很多流量片更多一些真实。背景和道具给我们一种真实的代入感,连歌声都是,就是那个年代的,不掺杂雕琢和粉饰。可里面的人物围绕一个“青春”,或者“读书”,或者“老师好”的命题快闪过后,我觉得记忆里只剩一辆自行车了。它的出现、损毁、丢失、寻觅和消亡,就像一个人的一生,隐喻在所有错综复杂的情节里。没有自行车,《老师好》这部片子是没意思的。
所有的昂扬挺拔都有坚硬的骨架闪亮的车皮清脆的铃声,珍惜也很油腻。
当苗宛秋推着那辆崭新的自行车走进南宿一中校门的时候,戏剧的大幕悄悄开启了。谁能否认,命运给予我们黄袍加身,也会给予我们泥沙俱下,越高的荣誉越要承受越高的摧残。“优秀教师”苗宛秋面临的不仅仅是一群青春飞扬性格迥异的学生的“挑衅”,还有患得患失斗智斗勇的班主任生涯的洗礼。他像一只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的大公鸡,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全神贯注,全副武装地开展每一天的生活。他似乎很“神”,每一个学生的阴谋诡计都能被他识别破解,仿佛自行车可以在大街上任意驰骋,也可以在小巷里转弯抹角,他的“不可一世”无疑是令学生厌烦的。那么这样的老师到底存不存在?生活里大有人在。不是美化,也不是神化,“优秀教师”的气场和霸道不是一般人所能get到的。因此,像守护荣誉一样守护自行车,对于苗宛秋而言,感情是相当油腻的。故事总得有个引子,那就交给自行车吧,人生的替罪羊要么是个物件,要么就是自己。
所有的横生枝节都是有意的有意无意的无意意外的意外,讨厌也显乖巧。
卸掉自行车后轮胎上的挡泥板,刮掉油漆,把自行车挂在电线杆上,这样的伎俩即使没有证据也可以不攻自破。谁得罪谁了,谁心里都知道,可自行车得罪谁了,自行车不知道。恶作剧虽显夸张,但总比拔掉气门芯,破坏车闸,扔掉车座好一些吧?我们的苗宛秋被学生折腾得死去活来,但终究是安全的。人生无非要多几个乐子,那就乐去,让别人乐,自己也乐,方显情商高。“别总跟我的车过不去”,把自行车放进教室,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这样的做法除了把苗宛秋变成一个十足的“逗比”,也让自行车着实“二”了一把。只要是被用来调侃的人生,岂有不被戏弄的道理,只是不要太过就好。自行车在车棚里笑,在路上笑,在天上笑,都有它主人的几分妖娆。
所有的休戚与共都是最好的时光最好的遇见最好的安排,遗憾也是旋律。
不能不说,老苗骑着自行车满城去找辍学的洛小乙是真诚的,是职业所系,也是情之所系。当一米八四的洛小乙狂奔去医院看爷爷的瞬间,老苗又让自行车发挥了以德报怨助人为乐的精神。他开足马力,载着“仇人”奔赴亲情和孝道,是令人感动的。当恩怨化解,自行车即将迎来万千宠爱的时刻,却在医院门口丢了。仿佛剧本丢失,演员们借助手电筒去寻找,误打误撞了一辆相似的自行车后,学生们终于找到了曾经让他们魂牵梦绕几度摧残的自行车。给自行车佩戴大红花,给老师颁发他们心中的“优秀教师”证,一群叛逆的学生终于被“苗霸天”收服。故事到此似乎可以收尾了,高考成绩出炉,每个人各得其所,考上理想的大学,收获美满的生活,如果可以,让洛小乙和安静组成一对CP,可自行车偏偏这个时候说了一声——不。替老师成功求情的安静,在小糖人的幻觉里躺下,虽然没有显示鲜红的车轮,但我们已经猜到了自行车使命的终结。人生就是这样,安排了出场的次序,却从不预警危险的级别,明明最最看好的,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一部好影片,一定会有一个贯穿全片的线索。当我们解读一种隐喻,就会愈发清晰地辨别,这部片子值得看,还是不值得看。当然,这样的人生值得过,还是不值得过,岁月只赋予我们旁观的资格。一笑而过,抑或泪目而过,我们都曾拥有又终将失去一辆于谦的自行车。
(总计16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