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不知道是年代的原因还是余华像屠龙宝刀一般冷静质朴而又锋利厚重的文笔,每次读完他的作品,都会觉得胸腔里压着一团气急需抒发,特别想写点什么,然后到烟火气极旺盛的健康路夜市或者德化街逛一逛,好不被压的喘不过气。
01 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书里有一个情节,因为苏宇被送去劳动教养的缘故,孙光林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和挑衅,起初他只是忍耐,但苏杭的反抗鼓舞了他的斗志,当苏杭手握一把打开的小刀和孙光林杀气腾腾的在学校里走来走去时,那些给予他们嘲笑和挑衅的人都不见了。
黄渤之前有一个采访,大意是说:未成名以前总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小心机啊,各种爱搭不理啊,各种赖账啊等,但现在,身边全是好人,每一张都是洋溢的笑脸,然后他不无感慨的说了一句话:原来弱的时候,坏人真的很多。看似云淡风轻,却反射出一个道理:
当你最弱的时候,遇到的坏人最多,欺负你的人最多,受委屈的时候也最多。
当你强大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和温柔友好。
02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当孙光林被所谓的朋友苏杭羞辱后,醒悟过来:为了摆脱孤独而选择合群,代价有可能是失去自我,而当他重新隐入到独自一人的孤单里时,竟惊讶的发现这种孤单与站在苏杭声旁时并无二致。
读到这里真是感叹文字的神奇,仿佛你所有的困惑都能在书里找到答案。余华写的孙光林难道不是我们自己吗?为了摆脱孤独或者打发寂寞而放下自我,故作镇静和虚张声势的走向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群体,我们谁没有过呢?
也许我们不是生来坚强,但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最后都从曾经的孤独沉沦里上了岸。
03 我们都不是脸谱化的单面性格
书中的孙广才以流氓自居,也以一个流氓作为理由成全他一切的混账作为。在妻子死去甚至出殡的时候,他也依然像以往的每个下午那样在寡妇家中若无其事的喝酒,而黑夜降临时,他偷偷地来到妻子的坟前,悲痛地响亮地放声哭喊,毛骨悚然的哭声传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书中的孙有元年轻时有勇有谋、生气勃勃,风烛残年之时,却用极其谦卑和虔诚的姿态竭力讨好家里的每一个人,可就是这个自卑和胆小怕事到让孩子们都难以尊敬的老实人,若无其事的诬告和教唆了自己的亲孙子,并亲眼目睹其因此而遭受毒打。
人性就是如此的复杂而难以捉摸,我们每个人也都不是脸谱化的单面性格。所以,不必为心中偶尔的“坏”想法而看轻、鄙视自己,也不需要过多的苛责和要求他人。
04 这本书到底要表达什么?
这是我在看这本书时一直在想的问题,诚然它有很多地方带给我感动和思考,尤其是“年轻的朋友”这一小节,鲁鲁这个小朋友让我哭的不能自已。可是我还是不明白或者说弄不清楚,这本书到底要表达什么?
整本书都是用作者零零碎碎的回忆编织起来的,既没有时间顺序也不存在内在逻辑,每个章节看似独立又互相穿插,越看到后面,越感觉迷惑。还好,作者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答案。
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试图表达人们在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作者把他的记忆变成了一粒粒的碎片,然后重新排列组合,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并试图穿越时空与当下的“我”——记忆的统治者——对话。
读完整本书之后,真的需要看一场轻松的综艺或者到夜市摊上吃一顿来缓冲一下~所以,其实这本书,我感觉更适合成年人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