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听大家在议论AI,职场人士都忧心忡忡,担心被智能机器人取代,如临大敌,那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AI取代我们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从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来看,人工智能是必然的步伐,AI的研发和应用肯定也是各高精尖企业引领时代的重点,而且,从实验室转化为民用会有时间差,所以大家所知道所看到的成果其实至少要落后两年以上。所以,你恐慌也没有用,因为个人阻挡不了社会的车轮。
其实真正大家担心的是AI人工智能究竟会不会取代自己?哪些岗位和职业会被替代?这个才是真问题!大家之所以担忧,是因为感性的情绪占据了上风,大脑的不安全感让我们有莫名的恐惧,为此,我们一起来客观分析,看看这个担忧究竟是否合理。
一、从AI本身来分析
我引用“康斯坦丁”在《科技新发现》的观点:
1、物理规则决定:机器永远不会思考
AI其实仅仅按程序设定的一段更为特殊复杂的程序,它只会按照设定的偏好和功能,凭借强大的基础性能去完成“猜测”。相比人类大脑的复杂性,AI只是照搬神经元的运行,依靠强大的性能和计算能力去按部就班地不断进行演算。也就是说,AI能做的,就是在特定的模型下,设定一个目标函数,让其不断尝试,最终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但其实,就连AI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机器永远不会思考,永远不可能有自我意识,这是由物理规则决定的。最牛X的科学家、开发者也无法去创造一个像人一样思考的机器。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技术出现,我相信人类的天性会提前研究出可控制机器人的方法,
所以,害怕有了AI的机器就会毁灭人类,实在是想地有点多。那些科幻片出现的情节,估计不太会出现在现实中,如果真的出现,估计你也看不到了。
2、AI能带来社会、商业价值,却也容易被控制
在某些特定方面和领域,AI变为工具后,能够带来极大的社会和商业价值。AI带来的最大帮助是提高效率,帮助人们完成依靠人力所做不到的事情,让工作、生活变得更简单、便捷。
比如依靠传统的人工审核,银行的贷款流程既繁琐又浪费时间。而通过专业的AI,能够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快速分析,最大化地简化程序,甚至将时间压缩至几秒钟。比如特斯拉工厂里全部采用自动化机器人,此外还有无人驾驶中必不可少的AI……只要充分在社会各个行业充分利用AI的高效,必然能带来社会的极大进步。
但需要注意的是,正是因为AI极其强大,又没有自己的情感,因此很容易被控制。AI能够帮助人们更方便地购物,也可能会别有用心地筛选一些对“厂商”有利的商品。关键是大众还会认为其是真正地独立思考,而不是被控制地思考。很多企业也正是看到AI潜在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才一窝蜂地在AI上发力。
二、从宏观上分析
从宏观来看,我们会发现自然的发展会自己的规律,阴阳交替,物极必反。只是人类作为生态链的顶层生物太久,以为自己就是地球的主宰,甚至是宇宙的唯一,于是,真有“外来生物”威胁,会非常反感。
《反脆弱》一书的观点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如果要维护一个强大而稳定的系统,个体最好是脆弱的。人类社会是不是一个强大的系统我不知道,要说脆弱也可以很脆弱,一场海啸或地震就可以毁掉一片区域甚至是一个文明。但人类一直想把它变成一个强大稳定的系统,我们的社会和政府组织就是这么干的。
如果在一个整体内,每个个体都是稳固的,那么这个整体就不存在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当黑天鹅事件要改变整个整体的状态时,由于个体并不会“牺牲”,整体的状态就可能不是微调,而是直接被打破。
举个例子,如果你所在城市的餐馆全都处于被政府保护的状态下,不允许倒闭(有点像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企业),也不轻易增减数量。可以想象,这些餐馆将永远不会进化,他们的食物味道不会更好,他们的服务也不会更好,看起来稳固的状态会一直持续到某个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将他们一网打尽全部取代。如果这些餐馆可以互相竞争,不限制数量,允许死亡允许新生,这个系统就是反脆弱的,虽然个体一直在动态变化之中,但作为行业整体来讲,是稳固而有希望的,它正在进化而不是退化。
但虽然这样说,只要有政府形态和社会组织意识存在,又怎么会容许大量的失业,从而引起大面积的社会动荡和危机呢?政府会在宏观层面持续引导人们进步和升级,从而保持整体系统的稳定。
罗辑思维在引用李开复老师的新书《人工智能》上的观点文章中说:
恐慌的人们害怕人工智能会引发大量失业,你看,富士康都在用机器人了,会取代大量的产业工人;人工智能会看病,这会取代医生;它还会处理法律文件,这会取代律师等等。在人类历史上,有过多次这样的恐惧,但是事后证明都是一场虚惊。每一次新技术出现之后,都会有人惊呼:魔鬼来了,要取代我们的工作了。蒸汽机来了,传统织布工人就失业了;火车来了,传统的搬运工人就失业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失业是有好处的。新技术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人们从过去繁重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更有价值的工作。如果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接受技术进步,一些就业机会当然会消失,但是事实还有另一面,就是会有大量岗位被创造出来。
比如说,工人抛弃铲子,改用重型机械来挖土,一部分工人是失业了,可是机械工业发展起来,那也是需要大量工人的。连同一起繁荣的,还有上游产业,制造挖土机需要钢铁、煤炭和石油生产,这些产业也能创造大量就业。
所以,技术进步只会短暂地带来失业,从长期来看,就业机会总体上是在增加的。
三、从企业方的角度来看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为了盈利,肯定是会想方设法创造赢利点,并竭尽全力节省成本。在未来人工成本一定会越来越高,一个毋庸置疑的趋势就是机器人一定会取代一部分人。什么样岗位的人?首先肯定是低价值的、重复性、流水线上的劳动力。很多大大小小的企业们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大面积设备改造升级,请你站在经营企业的角度想想啊,如果一条生产线需要五十个工人,如果我能够用五个智能机器人去代替的话,为什么要用那么多人呢?
智能生产的好处很多啊,我总结为三低三高。三低:人工成本低,管理成本低,错误率低,三高:生产效率高,精度良率高,资源效能高。你可不能怪企业主狠心,这个是发展趋势,不升级换代,企业的个体也会灭亡。
人工智能这次造成的失业有两个特征:第一是规模大,第二是时间快。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是来势汹汹,人工智能在某个领域的技术一旦成熟,以现在技术传播的速度,它对某个行业职位的替代,可能会很快完成。
比如,富士康号称已经装备了超过4万台机器人,未来可能要达到百万台,这得替代多少工人?再比如,自动驾驶汽车技术一旦成熟,当然近期不太可能,未来某天一旦技术成熟,中国的上千万司机可能在十年内就得全部失业。据说,德国人还发明了砌墙机和抹灰刷墙机,据说已经在工地应用,一天就能盖一栋房子,建筑工人如果失业,这又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经济学家们认为,虽然短期失业增加,长期看会在别的地方把这些岗位损失补回来,我们失去的可能是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的职位,一个汽车司机的职位,但是创造出来的,可能是一个程序员的职位,一个游戏设计师的职位。
四、从个体的角度上看
上面说了那么多,你肯定很焦灼,究竟和我相关的是什么?!对于个体来说,与其探讨我们怎样不被取代,不如换个思维方式换个问法,我们如何变得有价值?
人类有什么是有价值的,有什么是越来越被珍视的?是我们有血有肉的情感,是我们能动性的思考,是我们无穷尽的创意。人始终是社会性群居的动物,我们都需要彼此有情感的连接,我们通过能动性思考来推进社会进步。
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有七个领域,人工智能在可预见的将来,很难超越我们人类:1、跨领域推理;2、抽象能力;3、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4、常识;5、自我意识;6、审美;7、情感。
新出现的行业,不见得是什么艺术家、设计师、程序员,还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服务业。推动这些服务业诞生的,不是技术,也不见得是人才,而是市场需求。只要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些细分行业就会诞生。
30年前,没人听说过洗脚可以是一个行业;20年前,美甲业好像也并不流行;10年前,专业做互联网知识服务的人,好像也没有。随着人工智能普及,各行业效率提升,财富将会涌现。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越来越多,他们就有对效率的追求,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将促使众多就业机会出现,而且是可以无止境地增长。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才能真正理解凯文·凯利在《必然》那本书里写的一句很乐观的话:“人们会在新的生产力水平上发现新工作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