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看到一位朋友晒出了自己的2018年度豆瓣读书和电影记录。这位朋友运营了百万粉丝的大号,文章写的很不错。作为内容生产者,她保持着每周3部电影和每月10本书的输入节奏,非常勤奋。
我说,“你这太厉害。我现在有的书看了都不想标。”
她说,“这样记录一下有仪式感。”
我曾经是不常读书的人,每年到岁末的时候,看到豆瓣出读书报告,我的数据就很难看。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主要是看论文,一年下来并没有读什么书。毕业之后,刷微博知乎反而多。我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就是控制不住。有时候我会劝自己,你有这功夫刷微博,不如拿来刷书,刷一段话也是刷啊。但是还是做不到……
在2012年的时候,看到了warfalcon老师一天读一本书、持续做了一年的故事,还搞成了思维导图,就感觉像神一样。我打了鸡血,也尝试买了几本书来读,最后也是读不进去。其实我不太喜欢读国外的那种畅销书,里面的故事太多,而我又不喜欢看夹杂了一堆英文名字的故事,要在里面找逻辑和观点。于是就去找一本书的思维导图看,但是看了导图其实也没有印象,好像看懂了,但是把书一扔,大脑一片空白。
于是到年末看到有朋友晒豆瓣阅读记录,我只有羡慕的份。我真希望自己能有一天,也可以晒出成果丰硕的数据。
但是到现在,我每天都在读书,我已经读了很多书,我发现,我已经很久没有去豆瓣上标注我的读书记录了。我根本就不在意这件事情了。
2
当我不读书的时候,我特别在意在豆瓣上刷出好看的读书成绩,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会感觉自己是一个爱学习愿意读书的人。
但是当我真正开始大量读书,而且深入读进去,甚至带着几百号人读书的时候,我竟然没有以前那种标注的欲望。
反正我已经是在读书了,我根本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了。我竟然变得如此的“佛系”了……
现在读了一本书,如果是好书我可能会想,要不去标一下吧,如果有人要我推荐书,起码能查到我的豆瓣页面,省我费功夫。
如果我读到一本不太好的书,我连差评都懒得给,因为我根本不想让人知道有这本书。
而在大多数时候,我就忘记了这件事情,读完一本书记好要点,就接着下一本。曾经有人说,不在意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视。
这段经历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
曾经你以为你需要的,后面你会发现,你其实并不需要。
曾经你以为重要的,后面你发现压根不在意。
而背后的关键在于,我能做到了。
挺有意思的,当我可以随随便便在豆瓣上给一堆书标记已读的时候,我就不想标了。
这大概是成长吧,成长的时候,很多原有的执念会被打破的,你会扒开表层,看到更实质的里子。
所以像在网络文章上看到的像“财富自由”“爆款文”这些概念,其实就是卖给那些做不到的人的。当你能做到,这些对你而言就脱敏了,已经不重要了。
如果我哪一天又开始标了呢,那就说明我要出来卖了。
3
现在回想那个时候其实也感觉挺危险的。因为在那个场景下,我的心态就是今天知识付费极其容易收割的韭菜。
你想想,当一个人认为看书重要,但是又看不进书的时候,最容易被什么样的观点吸引呢?
观点一:你想读书?你看不进?来跟着我快速阅读,一天教你搞定一本。
观点二:你想读书?你看不进?经典的书,咬着头皮也要硬上,不放弃。
我相信99%的人会被观点一所吸引,于是花钱买课了然后掉入了一个深坑。开始学习各种轻松读书的技法,这样的后果是,把快速当成了目的。但是有些本领,你通过快速就是学不会。
但是当你浮躁的时候,千万不能顺着浮躁的方向去迎合浮躁,这就是在刀口舔血。
真正长期管用的,还是下一点苦功夫,迎着破解困难,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我就是这样走出来的。而我也注意到,那些快速阅读的传播者们,在快速阅读三五年以后,最终也遇到了个人发展的瓶颈。浮躁吸引浮躁,深度吸引深度。功夫不到位,最终还是会出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