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
——心学第一讲
11月9日,萃辰天心书院国学研修班进行了《心学》第一讲的学习。
前三节课,萃辰天心书院院长陈伯安老师为大家系统讲解了程朱理学。朱熹以后,几经改造的儒学(主要指程朱理学)开始逐步控制思想学术,进而楔入政治领域,最终得以在社会上广泛流布。当时,与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异军突起,建立了一个与理学相抗衡的“心学”体系,两派竞长争高,都自诩为儒学“道统”之正宗。这是中国儒学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本节课,陈伯安老师首先介绍了“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1139-1193),他是南宋大儒,字子静,自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曾结茅讲学于象山(在今江西贵溪县西南),世称象山先生。
陆九渊为“心学”开山之祖,与朱熹双峰并峙,主张“心即理”,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茍知道,六经皆我注脚”。著有《象山先生全集》。明代王阳明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萃辰天心书院陈伯安院长介绍了陆九渊的出身背景及人生经历。陆九渊出身于一个九世同居、阖门百口的封建世家,他的八世祖陆希声曾做过唐朝宰相。陆九渊天赋颖悟,自幼好学,三、四岁时,曾向父亲发问,“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他竟为这个问题费尽思索而至废寝忘食。十几岁写读书笔记时就写道:“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三十四岁中进士,曾任国子正、知荆门军(相当于今天的荆门市长)。虽然官职功名并不耀目,但他在中国思想学术界的地位却是举足轻重的。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心学”,从事传道授业活动。他的学说独树一帜,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相抗衡。
1175年6月,陆九渊与朱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晤,举行了一次著名的“鹅湖之辩”,朱熹时年45岁,陆九渊时年36岁。陈伯安老师介绍了鹅湖之辩的缘起。宋自乾道以后(1165年),学派一分为三:朱学、吕学、陆学。吕学的代表人物是吕祖谦,他与朱熹、陆九渊都是好友,为了调和朱、陆之间的分歧,使之“会归于一”,分别建议双方在风景秀丽的鹅湖寺见面。
朱熹与陆九渊本来就互相尊重,均欣然同意,于是就有了此次历时3天的“鹅湖之辩”。
那么,陆九渊与朱熹在这三天之中辩论了什么?
关于格物穷理,朱熹主张即物穷理,通过格物获得知识,通过读书明白事理,然后才能成为圣贤。而陆九渊认为,多读书的主张是做学问,不是做圣贤,依旧没有跳出汉唐注疏之学的窠臼。
关于如何做圣贤,陆九渊认为,如果必须读书才能做圣贤,尧舜之前有何书可读?朱熹则认为,如果不读书,孔子每天跟他学生在做什么?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陆九渊与朱熹学术观点对立,当面辩论谁也说服不了谁,但两位大儒却是志不同、道不合的好友。此次辩论后,陆九渊的兄长陆九龄去世了,陆九渊请朱熹给兄长写祭文,朱熹还欣然从命。
到底什么是“心学”?“心学”的思想精华是什么?
陆九渊学说的核心是“心即理”,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个人心中,心是唯一的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而“心”和“理”是永恒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陆九渊把“心”当作通万物同天地的本体,这就比朱熹以天理为本体、为第一性而更令人亲近。
当然,陆九渊以“心”为第一性,也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当代学者视之为主观唯心主义),这是无须赘言的。但是,陆九渊“特别凸显‘心灵’的意义……把‘心’提升到如此之高的地位,其实其本意当然是把人的道德理性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上升到终极依据”。
陆九渊和后来发扬他学说的王阳明均视“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所谓“圣人之学,心学也”。所以后人也称陆王学派为“心学”。
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上,陆九渊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治学的方法应该是向内体察,其修养指向与终极目标都只在向内培养心灵上。因为“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一切便在自我掌握之中了。他因此提出那充满豪气的千载名言:“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萃辰天心书院
地点:武汉市江岸区解放公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