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袭,如下山猛虎,势不可挡。可事实证明,猛虎亦无可惧,下山之势不过鸿毛浮萍,何物所阻?便是“善”。
善,是人类最伟大的品质之一。人们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我想这神便是善吧!如果没了神明的约束,那人类会不会只是一群碌碌无为、蝇营狗苟之辈,与害虫何异?我尤其认可“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善是天生活泉水,也是垢土掩草石。事实却是,有些人打着善的名义,行着伪善之事。虽然嗤之以鼻,但也不可奈何,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哉!
不过,对于任何人而言,“善”都会公平的给予他应有的仁爱。或是亲情、或是友情、又或是爱情,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或许,仁爱到深处也会变了质,不谈好坏,只论公平。见诸于某类人,对于旁人无比冷漠,甚至残忍。可偏爱于鸟兽鱼虫,从同类身上得不到的感性诉求,在异物身上往往更加强烈,犹如附骨之蛆。这不也是善的一种表达形式,也是公平使然!
当然,善也有侧面,正如光明与黑暗一般,一体两面。很多人总喜欢给“善”去下一个定义,认为凡是美好的行为或事物,便是善。这种观点并无错误,但我也不完全苟同。如果说爱一个人是善,那溺爱呢?有道是世事常变,物极必反。
我觉得,善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其一是善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对立统一,其二便是善的感性诉求与理性诉求。
相信大家都听过《恶人与孩子》的故事,当一群无恶不作的恶人捡到一位嗷嗷待哺的孩童时,他们选择了收养,这便是善,尽管在外人看来恶人十恶不赦,可对于孩子而言,他们便是“家人”。伴随着孩子长大,这群堪称强盗的恶人,却成为了孩子的一位位父母,于孩子而言,他的周围充满爱与善意;而于外人而言,他活在一个罪与邪恶的环境。但是,当洪水来临时,恶人们为了让孩子活着,一个接一个的高举孩子,最终孩子得救,他们全都溺于山洪。旁人觉得不过是死了一群强盗罢了,甚至拍手称道。可对于孩子而言,他失去的是一位位家人,这个孩子的名字叫做“希望”。这群行善的恶人,在生命的尊严面前选择了另一条救赎的道路。或许这就是孔子所言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孩子的新生也象征着恶人们的救赎,他便是他们的希望。
有的人,天生便是具有向善的倾向,因为他们受正道的指引。而有的人,不论做什么总被人称为恶,光是想想都觉得无辜,更何况他们却承受了这些无辜。于旁人而言,与自身三观不符的便是恶。笑他人恶者,殊不知自身之笑也为恶,理应被笑。
世间人总是以善来伪装自己,背地里却做着偷鸡摸狗的恶事;而那些表面上是光明正大的“恶”人,私下里却是做着旁人所不知的善,但却被所谓的“善人”所不齿,实属可笑。人们都觉得,面恶心善比面善心恶好了不知凡几,但真正接触起来,却还是趋善避恶,至于趋哪个善、避哪个恶,只有自己个心里敞亮了。
“善”应该被赋予标签。假如一个人,对待他人仍可坦诚相对,那这个人便是眼中有光、心中有善的人。善应该是表于内心的,能够坦诚相待说明其心是一片大陆,包纳万物;而不是一所孤岛,藏污纳垢。如果一个人可以同情别人的苦恼,那他的“心”必定是一颗饱经风霜的树,即受得了凌冽的刀割,又能给予安抚的药膏;如果一个人可以原谅和宽恕他人的错误,那他的“心”定是一处一望无际的海,源于百川的伤害,丝毫不能动摇他的坚定,纵使暗潮汹涌,终会隐于平静。
最后,如果一个人心中的善大到可以轻视病魔的肆虐、忽视情感的割舍、无视生命的厚重,那他理当为全人类所铭记。
我认为
善,见诸于行动
见诸于思想
见诸于现世间
愿,你我能自由呼吸
天地间善道永存
恶的灰终将散成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