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性格”的原因在职场上碰壁已经不是一两年了,我之前也反思过,之所以不想改变这样的“性格”是因为它是我的一部分,我不想让自己变成“谄媚的”、“没有骨气的”、“卑微的”拍马屁者。
前几天在一个职业咨询的个案中,来访的学生说起自己的性格是那种非黑即白的人,不喜欢那些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人,觉得他们挺假的。当不喜欢一个人就会表现在脸上。虽然自己成绩一直不错,但好像喜欢隐藏自己的优点,已经成为习惯。这让我心理咯噔一下,因为她和我那么像。我问她你为什么会想要隐藏自己的优点呢?她说不知道。
其实问她的过程就是问我自己的过程,我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并且和她探讨。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我们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发现那些优秀的,招老师喜欢的同学往往在同学间不受欢迎,并且被戴上“马屁精”“跟屁虫”的帽子,为了显示和大多数人站在统一战线,我们也会让自己表现得更大众一些。这种行为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把它作为一种有用的经验存储起来并一直沿用。但是环境发生了变化,当我们长大了,成熟了,上了大学,走向社会,没有发现其实优秀的人身边才会聚集更多的优秀的人、才会获得更多的机会,所以我们会发现自己怎么越混越差了。也许根源就在于此。
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我对“性格”理解的误区,我一直认为“直率”“坦诚”是优秀的品格,而“谄媚”“拍马屁”是应该令人鄙视的。但是我没有深入思考过“能够和上司搞好关系”=“拍马屁”这个公式的适用范围和前提条件。如果做事能力很差,人品很差,通过和某些关键人物搞好关系从而获得利益才是拍马屁或者谄媚,但是如果既能做好事情,又能处理好关系就不是拍马屁,而是“情商高”。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为“圣贤”之人,就在于他能够和自己的本性作斗争,并且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就拿他的来说,他的性格之前也是非常“耿直的”,非常讨厌那些贪官,不愿意与他们为伍,所以在日常交往上会表现出“清高”,参加活动也经常是不耐烦或者不屑一顾。一度让自己非常孤立。因此他也遭受到了职业发展上的重大挫折——他以守孝为名辞官回家,致使湘军无人领导,想以此作为筹码和皇帝叫板,没想到皇帝不但不受威胁,还真让他解甲归田了。对挫败的思考后,他反思出要想做大事就不能拘泥于小节,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海瑞,其实一身没有做出什么有意义的大事来。所以当他重新上任后,一改之前的作风,主动到那些之前看不上的官员家拜会,大家都觉得他变了。从此在官场上混得如鱼得水,这种状态也没有对他成为“圣贤”造成阻碍。
反观自己,一直抓着“道德判断”的救命稻草,不屑“拍马屁”,现在想想,真实的情况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不会创建良好的关系而已。
希望通过反思能够帮助自己走出思维陷阱,在做好事情的同时提升情商。“成熟”的标志不就是说人能够做出与社会角色相适宜的行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