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5.1 佳豫
《低低在下就是高高在上》(解读论语第75天)
日经第380篇(雍也第六)
经典原文1: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孟之反是鲁国大夫,他姓孟,名之侧。
伐是夸功的意思,比如孔子说颜回有一个优点就是不伐善,就是说不自己夸耀自己,遇事绝对不自己邀功。
奔是败走的意思,据《左传》的记载,在鲁哀公十一年,齐国跟鲁国有一场战役,结果那场战役鲁国大败,那在兵败的时候,孟之反他是殿后的,也就是说他为了掩护军队撤退,继续抵抗敌军,走在整个军队的最后。
等到他安全回到国内,入国门的时候,他鞭打了一下自己的马,他的意思就是,不是我自己要进国门的,是这个马把我带进来的,弦外之音就是说,不是我自己很勇敢在后面殿后,是因为我的马不撤退。我自己其实没什么功劳,都是我的马让我这么做的。
孔子这里是赞叹孟之反不夸功。
古人说话喜欢用“在下”,大家知道《易经》里面只有谦卦是全吉卦,地山谦,山一般都在地之上,这个卦山在地之下,也就是说即使你有像山一样的巍巍功劳,还是姿势要低,要守着地,普通话就是做人要低调。
经典原文2: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这样能言善道的口才和宋朝的这种美色,很难在当今世上立足,并得到重用。”
祝鮀是卫国的大夫,叫子鱼。据说此人能言善道,但是心地虚伪,比较巧言令色。他总是说漂亮话、好听话,绝对不会逆着卫灵公讲话,那自然忠言就少了。
宋朝是宋国的公子,据说是个美男子。传说他跟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有染,南子很喜欢他,因为他的美色也得到了卫灵公宠信。
孔子看到这个世道,只容取那些佞色之人,而自己又不懂得谄媚巴结,又没有所谓的美色,结果不受重用,所以孔子也就离开卫国回鲁国。
古代的君子都是在治世的时候,才愿意出来替天下服务;在乱世的时候,他们通常就归隐不出来。为什么呢?是因为不愿同流合污,做到全身远害。
经典原文3: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古代的大门都是两扇的,所以两扇叫门,那这个户是讲半扇门,我们现在的大门都不能叫门,叫户。那古代的寝室都是一扇门的,所以,孔子说,谁出去不是从户出去的?意思就是说,难道跳窗户出去吗?!
既然出寝室要经过户才能走出去,那弦外之音就是说,做什么事都应该遵道而行。
大家看这个“道”字是怎么写的?先是一个阴爻,再一个阳爻,下面一个自己的自。世界的一切是不是都有阴阳,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宇宙的自然规律,自我运行着。
前面子贡讲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子不肯说,是因为能够听懂天道的人很少。
我们讲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如果做事不符合这些人伦纲常,那就不正常。人不正常,社会也就不正常,那就会出现危机。
人道就是人伦纲常之道,为立身行道之本。像现在的自然灾害,经济危机……大部分都是因为人缺乏了伦常道德,从而导致的结果。
人与动物最大的差别就是,人受了教育,所以人也称之为高级动物。
跳过手语舞——《跪羊图》的都知道,小羊喝奶的时候,它都是跪下来的,表示对父母的尊重;乌鸦不也懂反哺归乳之恩吗。所以连鸟兽都懂得敬重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父母,都懂知恩报恩,那要是人做不到,岂不是禽兽不如。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宇宙的本体,人道只不过是天道在人道里头的体现。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不可得而见也,它讲的是自性之道。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也就是说,道是说不出来的,能说出来的都不叫道。
人一生下来就有五伦关系,不是人为创造出来的,是本来就有的。能够顺应这五伦关系,那就叫德。
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经典原文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比如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有好的质地就能作出完美的图画,可要是在涂满颜料的纸上再作相同的画,就比较有难度。
就像一棵树,根要是死了,那它的枝叶花果再美,也不会长久。
那一个人也是一样的,如果已经受了很多的污染,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洗涤垢污,才能让心再次变得真诚起来。
我们学文的目的是帮助自己加深质,使自己的质更加的优良,最后趋于完美。也就是做到文行并进、相辅相成。
孔子的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
文与质是既对立又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也就是说,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