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论题
建立独立思考的第一步,需要我们先理清楚思考的对象是什么。就像我们第一小节说到的,面对很多事情,每个人都只会选择自己想要看到或听到的部分,这样一来,批判就毫无意义。而且,如果我们不主动分辨对方讨论的是什么,那么极有可能被对方情绪化的话语所煽动,不顾事实真相,被对方带进沟里,把自己的思考独立性给交出去了。
我们经常嘲笑的那些 "不转不是中国人" 类的朋友圈文章,其实就是利用了我们的情绪,把很多事情断章取义,来让我们为莫须有的事情而义愤填膺。所以,搞清楚对方在说什么,以及我们要判断的是什么。这是我们抛开主观判断、进行理性思考的第一步。
你可以通过这三个问题来找到讨论对象:
- 1.这些信息讨论的是什么?
- 2.想要我们相信什么?
- 3.怎么证明ta是对的?
这三个核心问题,其实就代表了论证的三大要素:论题、结论、理由。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这些信息讨论的是什么?” 也就是找到论题。
论题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对象,是后续所有讨论的动力。
假如没有一个明确的论题,那么我们就无法判断对方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所以说,论题界定了我们思考的范围。
关于论题,我们需要区分基本概念。一般来说,论题会分为两种:
- 1)描述性论题
- 2)规定性论题
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看一些例子。
比如有这样几个论题“珠穆朗玛峰是不是海拔最高的山峰?", “去年中国GDP是多少?”, “牛奶是白色的吗?"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是的,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在讨论"世界是什么",它们是有正确答案的。
这些对事物客观状态或属性提出的问题,我们称为描述性论题。
所有的描述性论题,它们的结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会因为你喜欢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你看好中国经济,去年中国的GDP就会更高。
面对这些描述性论题,我们往往可以求助科学理论、各领域专家,或者,针对一些尚未有结论的难题,等待科学进步来解决。总之,这些论题,我们往往更关注的是,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然后我们再来看另一些例子:“打车软件应不应该在高峰时间加价?“,“同一家公司工作5年后应不应该跳槽?”、“范冰冰是不是中国最美的女明星?”
这些都是规定性论题。
它们有什么共性特征呢?
它们都跟个人的主观看法有关,讨论的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我们称之为规定性论题。
一般来说,这种论题都围绕着:该做还是不该做、好还是不好,等等问题来展开。这些往往属于道德、伦理、社会等等领域的问题。
跟描述性论题不一样的是,对于这些问题,是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是无法通过研究来证明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社会热点问题都存在巨大争议的原因,因为大家立场不同、价值观不同、审美等等都不同。热点问题最后都变成不同立场的相互攻击,是因为这些论题从来就没有正确答案。
所以,对于规定性论题,我们不会像描述性论题那样关注结论,而是更应关注整个论证过程、也就是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合理。
顺便说一句,这也是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加复杂的地方所在,是因为它不存在一个唯一正确答案。
好,总结一下。论题一般分为两种:描述性论题和规定性论题。前者讨论的是“世界是什么",而后者讨论的是“世界应该是什么?。
对于前者,我们更关心结论,结论是有意义的;但对于后者,我们应该更关心过程,单纯一个结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什么是结论和理由
然后我们看第二个问题“对方想要我们相信什么?” 这个问题是为了找出“结论“这个要素。
结论是对论题的回应,是试图传递给你的信息。
既然结论是对论题的回应,论题又有两种类型,那么结论也是分为两种,分别是:
- 1)事实
- 2)观点
如果针对描述性论题的结论是正确的,我们可以称之为事实。
比如,针对"多吃蔬菜是否有利于健康"这个论题,我们有一个结论是"多吃蔬菜就是有利于健康",如果这是有科学研究支撑的,那么这句话就是事实。
而另一个说法,比如针对"蔬菜跟荤菜哪个更好吃",我们有一个结论是“蔬菜就是没有荤菜好吃",这句话就是个观点,它是规定性论题的结论,不同人有不同观点,不存在对错。
在现代教育中,很多家长会意识到,从小就开始教孩子区分事实和观点。然而在之前的年代,至少我受到的教育,并没有帮我区分这一点,比如老师会直接告诉我 “大灰狼是坏蛋" 、“蜜蜂是勤劳的益虫",这些都是观点,但老师们会把这些观点当作事实,灌输给我们。导致很多成年人仍然不能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这也是网络暴力的原因之一。
所以,理清这两个概念,就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
纯粹观点的争执是无益也是无意义的,从而帮助我们减少很多争执、有精力独立思考。
最后,弄清楚讨论的论题和结论之后,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怎么证明ta是对的? 也就是理由。
理由是用来支撑结论的看法、证据,也就是得出结论的原因。
结论是否可信,就取决于理由是否充足。
在描述性论题中,理由一般都是少有争议的信息,只要是通过大量人类实践证明的信息即可,比如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 的理由是 “研究数据表明海拔为8844.43米,是所有山峰中最高的" 。
在规定性论题里,由于结论可以是不同的观点,往往很难通过简单几句话来直接证明,会有大量的理由来进行佐证。如果是没有理由支撑的结论, 那就只是"纯观点", 俗称“打嘴炮", 谁都会的。著名作家玛格丽特西蒙斯曾经说过Opinion is cheap, 意思就是 “观点是最廉价的,只有事实和论证才有价值。”
好,我们现在知道了论题、结论和理由。实际上,从理由到结论的推导,就是一个论证过程。而且你会发现,很多情况下,论证过程不只有一层,可能会出现,理由A1和理由A2推导出了结论B,而结论B又作为了结论C的理由。
比如我举个例子,结论是"妈妈应该去老年大学”,理由是什么呢? “去老年大学可以扩大交际圈",那么,为什么说去老年大学可以扩大社交圈呢? 因为 “这家老年大学每周都有联谊活动”,联谊活动多了,当然能够扩大社交圈"。
在这段论证中,“去老年大学可以扩大交际圈" 被称为 "直接理由" ,它直接推导出了结论。而"这家老年大学每周都有联谊活动"就是一个"间接理由",它是指用于支撑上一层的理由,但并不直接推导出结论。我准备了一张结构图,可以帮你更好理解这段话的关系。
关于理由和结论关系,有一点需要强调,必须先有理由,后有结论。许多人在陷入自我为中心误区时候,先对自己的结论深信不疑,然后再去找理由将结论合理化。比如,我认为范冰冰长得不好看,就去网上找到很多她的丑照。但事实上,这是本末倒置的。
总而言之,在论题、结论和理由三个要素中,论题为我们划定了讨论范围,结论是终点,而通往终点的道路是理由,它为结论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如何找到论题、结论
如果你是在阅读文章,怎么才可以迅速找到论题、结论、理由呢? 这里教你一些小技巧。
首先是找到论题的技巧。
论题通常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但有些时候论题是隐藏的,这时候我们可以先找到结论,然后反推出论题。
比如一篇文章列出房价高、空气污染、生活压力大等信息,然后结尾说到 "大城市生活不易,年轻人应该去二三线城市发展",那我们可以从结论推导出作者的论题是"年轻人应不应该留在大城市发展"。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如何找到结论。结论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找不准结论,就会曲解了作者的意图。
通常有以下几个线索可以供你参考:
1.找到关键的指示词
结论前面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的指示词,比如说 “因此”、“所以"、“由此可见”、“我觉得、“这表明"等等。只要稍微留意,你就可以找到文章的结论。
2.在开头和结尾
有些作者喜欢把结论放在开头,然后论证自己的观点,而另外有些作者则喜欢先阐述所有的理由,一直到结尾才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两种情况都比较常见,如果是一个思路清晰的作者,一般不会出现在文章中间表达结论的情况。
3.排除那些一定不是结论的内容
比如说例句、数据、定义、背景、证据,这些都不可能是结论。
最后,是如何找到理由呢?
同样也是留意文章中有无一些关键的指示词,比如说:由于、鉴于、研究显示、调查表明等,通常这些指示词就伴随着理由。
现在我们知道了,面对需要批判性思考的文章或者对话,我们需要先识别出论题、结论和理由,然后再进行思考。
这小节学来,你可能觉得有很多概念,但是还是不知道如何判断这些概念是否靠谱。
没关系,找到这些要素就是重要的一步了。接下来我们会针对这些要素进行一步步的批判性思考。这三个要素中,理由是支撑结论是否可靠的基石,所以它非常重要。所以呢,我们下一小节先会对理由进行批判性思考。
<<<圈外商科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