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议论,房子要涨价了,国家出台了一个房产的政策,房地产以后的交易以套内面积进行交易,房子没有公摊了,俨然房地产出台了行业地震一样。
买过房的人都知道,我们拿到购房合同的时候,合同上面会标明,建筑面积多少平米,实际使用面积多少平米,如果是二手房,房产证上也会明确的标注使用面积多少平?那么这次的政策到底是为了解释什么呢?
我想住建部也是迫于舆论的压力才会发布这样一个政策明细,实际上并没有改变房子交易的任何细节,毕竟“交易”和“计价”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们住的房子,客观来说基本上一梯一户属于比较豪的房子,公摊面积相应较大,正常的房子一梯两户和两梯四户,公摊面积一般在23%-30%,比如我们买了100平米的房子,实际得房率为70-77平米,但是公摊确实是一个房子应该有的,入户大厅,楼梯过道等都属于房子的公共配套,有人说,公共的部门我不在意,只有自己关起门来的才属于自己的面积,如果不考虑公摊,那房子有的一梯七八户,非常影响房子的布局和美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越来越高,人们对房子的品质也追求越来越好。
那是不是公摊就是开发商故意在上面做的文章呢?答案不尽然,专业人士都知道,开发商故意把公摊做大,坑购房者的钱。这是完全不懂行的伪逻辑。很简单:容积率是固定的,即一块地开发商能建多少建筑面积是固定的;所以就算把公摊盲目做大,地产商根本就没法多赚一分钱,反而损失购房者的利益——地产商虽然名声不太好,但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他们是不太会做的。
所以,所谓的故意做大公摊,问题的症结不在于要不要按套内计价,而在于容积率管控。只要牢牢管住容积率不准随便超,就不存在公摊失控的问题。
为什么一个规范性的文件会被误读?
其实是在中国目前的房价下,很多人内心的一种无力和愤怒,觉得文件的出台,只有剑指高房子,打压不正常的房价,才能得到国民的支持,毕竟是因为高房价让很多年轻人无从买房,更没有能力在城市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安全感。
无论高公摊也好,低得房率也罢,房子终归是用来住的,买房的目的也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房产的居住和资产属性,让自己享受到中国经济高增长下的红利,而不是总是被捆绑,城市的年轻人如果连真正买房的动力都没有,不去付诸努力,而总是想到各种各样的坏,我想这种状态也不符合目前中国发展的趋势吧。
我们是赞成按套内面积计价,从节约土地的角度。但是,中国离套内面积计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