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玄妙的、混沌的、无尽的,一切事物的产生与运行都源自“道”。所以整个人类要续存于天地间必须不断索求于“道”,守行于“道”,敬畏于“道”,否则必为“道”所责罚。
一、敬畏于“道”无畏求“道”
章一有言:可以被描述的“道”不是永恒的“道”。根据对人和事物的探索归纳总结的定义不见得表征的就是它们真实的本质,因此而确定的规律或者名称也必然不是永恒不变的。于此我有两点认识:1、“道”无法穷尽,探求的再多也不会是它的全部。我们必须认识它的伟大以及自身的渺小与局限,从而敬畏它又渴求它。因而“道”是一个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概念,甚至自身这句话也未必触及“道”之亿万分之一。2、必须认识到“道”是宏大玄妙的,因而对它的追求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探索的过程是阶段性的,反复的,逐步深入的。我们人类在千百年的生活中不断发现新的事物和规律——总结成“名”,又不断地创造新的事物——制“有”成“名”,一切皆因传承与记录而留著文字,又在后续的活动中可能被完善可能被推翻。所以文明永远都是在发展变化中的,只是有些确已真实反应着“道”的本质与永恒——我们以为知或者未知,有些则只是有限条件下本质的低维体现。
以上种种均只是为说明时间在前行,文明在进步,但“道”依然无尽于时空,需要我们以最虔诚的态度去探索去追求而千万不要自满的以为已经真正掌握。因此必须认识到万事万物永远都是在发展中的,我们必须有着发展的眼光和永远谦虚的态度,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求仁得仁,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人类才可能更好的延续下去。
二、“道”分“有”“无”故而求“道”法别层分以及一些延伸思考
“道”简单可分为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规律,而必然还有着未知的间或。
因此当我们探求事物创生和运行的内因规律时应运用无具形、无固定、无僵化、无限制的思维状态去契合,只有这样才可能感知“道”的奥妙与神奇,从而幸运的感知点滴“道”的韵律。
但人的生存生活是现实的、有形的甚至是肤浅物质的,所以我们必然又会用实用价值的眼光去看待实际的事物。我们也必须用可见的,可行的方式去建立,去感知这个社会它应有的界限。
我们必须形而上探求未知,为我们人类或者个人、家庭扩大生存空间。要发展,要存续就必然不能故步自封。我们又必须形而下制定规则,否则人人私欲纵横,无视自然、社会、他人的的生存状态和利益,予取予夺,则必然礼崩乐坏。制度规则没了又必然谁的利益都无法得到保障,人人自危,必然一切毁灭。
三、本是同根生,益彰会永恒
“有”与“无”是“道”的孪生子,相互纠合,甚至更多的是一体同存的。“无”促生着“有”甚至“无”中生“有”,只能说明在某一阶段谁的作用更明显,但最终必然是“有”中蕴“无”,我们观“有”求“无”又通过“无”的提炼更加认识“有”。如此二者同源,如此我们通过“有”“无”的方法更好的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并探索未知的时空。
“人”即是“有”还是“名”,有物质的形体有思维的精神。有形的终将毁灭,无形可短暂永恒,所以持守精炼内在的思想是对“道”的敬意,是对道的吻求,是最真实的意义。
“道”是混沌的,在于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求“道”于知,求“道”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