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策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的算法,并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而且使它们还可以相互替换。策略模式让算法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而独立变化。
2. 模式中的角色
2.1 策略类(Stratege):定义所有支持的算法的公共接口。
2.2 具体策略类(Concrete Stratege):封装了具体的算法或行为,继承于Stratege类。
2.3 上下文类(Context):用一个ConcreteStratege来配置,维护一个对Stratege对象的引用。
3、UML图:
4、设计原则:
4.1、找出应用中可能需要变化之处,把它们独立出来,不要和那些不需要变化的代码混在一起。把会变化的部分取出并“封装”起来,以便以后可以轻易地改动或扩充此部分,而不影响不需要变化的部分,可以使代码变化引起的不经意后果变少,系统变得更有弹性。根据这个原则,我们把具体策略类从上下文类中提出来。
4.2、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针对接口编程,关键就在多态。利用多态,程序可以针对超类型编程,执行时会根据实际状况执行到真正的行为,不会被绑死在超类型的行为上。针对超类型编程,更明确地说是,变量的声明类型应该是超类型,通常是一个抽象类或者是一个接口,如此,只要是具体实现此超类型的类所产生的对象,都可以指定给这个变量,声明类时不用理会以后执行时的真正对象类型!
4.3、多用组合,少用继承。
5.优缺点
优点:
1、 策略模式提供了管理相关的算法族的办法。策略类的等级结构定义了一个算法或行为族。恰当使用继承可以把公共的代码转移到父类里面,从而避免重复的代码。
2、策略模式提供了可以替换继承关系的办法。继承可以处理多种算法或行为。如果不是用策略模式,那么使用算法或行为的环境类就可能会有一些子类,每一个子类提供一个不同的算法或行为。但是,这样一来算法或行为的使用者就和算法或行为本身混在一起。决定使用哪一种算法或采取哪一种行为的逻辑就和算法或行为的逻辑混合在一起,从而不可能再独立演化。继承使得动态改变算法或行为变得不可能。
3、 使用策略模式可以避免使用多重条件转移语句。多重转移语句不易维护,它把采取哪一种算法或采取哪一种行为的逻辑与算法或行为的逻辑混合在一起,统统列在一个多重转移语句里面,比使用继承的办法还要原始和落后。
缺点:
1、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并自行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类。这就意味着客户端必须理解这些算法的区别,以便适时选择恰当的算法类。换言之,策略模式只适用于客户端知道所有的算法或行为的情况。
2、 策略模式造成很多的策略类,每个具体策略类都会产生一个新类。有时候可以通过把依赖于环境的状态保存到客户端里面,而将策略类设计成可共享的,这样策略类实例可以被不同客户端使用。换言之,可以使用享元模式来减少对象的数量。
6、代码案例及具体应用:
将策略模式用到具体的代码中,比如算付款计划的算法,可以将不同城市的算法提取出来,封装成一簇算法组,在上下文类中根据不同的城市实例化不同的具体策略类。
例子有待后续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