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同居式养老”,我觉得对于老年人来说确实是个不错选择!愿意在一起,证明还有共同的话题,还有可以共同做的事情!中国有句古话“少年夫妻老来伴”,人终究是需要伴的,因为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可是人又是有精神性的需求,精神的交流远胜过物质的,特别是老了以后!否则便不会有知音难觅,圣人最终都是“孤独终老,抑郁而终”,究其原因是没有人能够理解,没有人能够交流,没有人能够玩!
中国人是地域圈子非常浓厚的,家乡意识根深蒂固的圈子文化,只要外出,听着乡音攀上“老乡”这个缘,自然亲三分,自然熟三分,情也浓三分。余下的自然不用说!所以有“落叶归根”,回乡养老的概念。可是追根溯源,就是有玩伴,无论你走了多久,只要你的根在这里,终究是被认可,终究是被接纳的!
以前特别不懂外公,女儿们想接他去住,他不愿意,最多能够呆一个晚上就得回家,大舅想接他去昆明,他不乐意,觉得没有人说话,可是外公算是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人,交际能力还是不差吧!终究还是没有知根知底,真正能理解他一起玩的玩伴!现在回去,每次去看外婆,每每看到树底下那一群老人,晒着太阳,云淡风轻,时光静谧,却交流自如!我常常想,外婆不是人老耳背吗,他们如何顺利的交流的,大概时间久了,心有灵犀吧!外公在时,两个老人都耳背,和我们说话他们常常听不到,可是他们俩的交流却正常,大概不在是用耳朵这种器官听,用的是心在听!人老了,有伴到老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回去,常常看着父亲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家里,总想和他说说话,可是发现我们彼此之间无法沟通了!年龄差距太大,中间沟太多,太深!他的回忆的时代我不了解,固然他用来教育我的东西已经不实用了,我的世界他也无法理解!
逢年过节,我回到家也是个孤独症的患者,坐着满屋子的人,热热闹闹,却实在是无法交谈!彼此关注的东西不一样,有时候特别想非常世俗的圆融,想在那一屋子人当中和 他们在一个群体里,可是我发现终究进去不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着微笑默默的坐在一旁。所以回家了便是打蘸水似的报个到,然后飞奔着出去找能够和你一起玩,一起聊的朋友!因为我毕竟生活在人世间,毕竟我成不了伟大的哲学家或者思想家,我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凡人!
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时代变迁,中国的年轻人打破了一辈子只能在父母谋生的局面,于是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说年轻的儿女不孝顺是不公平的,正如父亲,我们彼此无法交流,但是有和他交流的欢的人。正如外婆和那群老人在树底下交流甚欢!现在的外婆也是不在愿意去谁家。尽管每个孩子都想把她接到身边欢喜的照顾,尽尽孝哦!可是离开了,她就陷入了更孤独的状态!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经历,在心底里又有着根深蒂固烙印和认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气场,有自己的喜好和憎恶,老了更固执和深刻!换个地方,换个圈子,难以适应,也难以融入别人的圈子!所以,老了,约几个心仪的朋友“同居”,相互照顾,彼此打趣,喝茶聊天,种菜打麻将或者喂鱼~好过为了儿女背井离乡,说是共享天伦之乐,却是和儿女相对无言,孤独终老!
有赞同的可以提前预约磨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