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五十四
原文
近有《声调谱》之传,以为得自阮亭,作七古者,奉为秘本。余览之,不觉失笑。夫诗为天地元音,有定而无定,到恰好处,自成音节。此中微妙,口不能言。试观《国风》、《雅》、《颂》、《离骚》、乐府,各有声调,无谱可填。杜甫、王维七古中,平仄均调,竟有如七律者;韩文公七字皆平,七字皆仄;阮亭不能以四仄三平之例缚之也。倘必照曲谱排填,则四始、六义之风扫地矣。此阮亭之七古所以如杞国伯姬,不敢挪移半步。
译注
近来有《声调谱》流传,以为是得自王士祯,学作七古的人,把它奉为秘笈。我阅览一下,不觉哑言失笑。诗是天地的元音,有定或者无定,要到恰好处,自成音节。这其中的微妙,是说不出来的。试看《国风》、《雅》、《颂》、《离骚》、乐府,各有声调,无谱可填。杜甫、王维七古诗,平仄均调,竟然有的像七律古韵;韩愈的七字诗有的皆平韵,有的七字皆仄韵;王士祯不能以四仄三平的例句束缚诗韵啊。倘若必定按照曲谱排列填写,则四始、六义的风格扫地尽失啊。这就是为什么王士祯的七古诗就像嫁到杞国的伯姬一样,宁遭火烧而死也不敢挪移半步求生。
有定:出自:《礼记·大学》【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四始,说法一(1)指"风"﹑"小雅"﹑"大雅"﹑"颂"。 《<诗>大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孔颖达疏引郑玄《答张逸》云:"四始,'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说法二(2)指"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说法三(3)指"大雅"的《大明》, "小雅"的《四牡》,《南有嘉鱼》﹑《鸿雁》。《<诗>大序》:"是谓四始。"孔颖达疏:"《诗纬泛历枢》云:'《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鱼》在巳,火始也;《鸿雁》在申,金始也。'……《纬》文因金﹑木﹑水﹑火﹑有四始之义,以《诗》文托之。"说法四(4)指农历正月旦(正月初一早晨,为岁始)﹑冬至﹑腊明日(腊日的第二天)﹑立春。说法五(5)始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认为《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此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毛诗序》也提到"四始",认为《风》,《小雅》,《大雅》,《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
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伯姬,伯姬之死是在鲁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夜里伯姬的宫舍忽然发生火灾。眼看火越烧越大,宫里侍者惊慌地说:“火要烧进来了,请夫人快出宫吧!”伯姬却镇定说道:“我听礼义上说,妇人若没有傅母、保母相陪,夜里不可以下堂。”傅母这时匆匆赶来了,人们更急切地规劝伯姬快离开火场,伯姬还是不肯,说不见保母,她绝不能下堂一步。……就这样,伯姬被活活烧死在大火之中。《春秋公羊传》和《春秋榖梁传》对伯姬焚死之况,有大致相同的记述。据《解诂》称:“礼,后夫人必有傅、母,所以辅正其行,卫其身也。”可知当时国君夫人身边有傅母和保母,前者似是“辅正其行”的私人教师,后者则是负责照料生活起居。为恪守“妇人夜出,必待傅姆”之礼,伯姬终至焚死,这实在是够惨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