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星爷『大话西游』里有这样一话: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后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记得当年看这部电影时,正值青春萌动,荷尔蒙迸发,向往着爱情的阶段,感动的落下了矫情的泪。
在高中毕业在写纪念册时,曾经把这段话送给了一些女同学,那是我认为干的比较有成就的事,其他留言都是——祝你事业有成,祝你未来有个好成就之类,而我另辟蹊径,特立独行,有着青春的独特浪漫气息。
一眨眼已不惑的年纪了,时光就这样流逝,而曾经的那个我也失联多年,不曾记起。
生活似乎总能抹去生命的律动,激情刚起有慢慢退去,留下少许遗憾和不甘。
假若回到20年前,又会如何选择,或许又会似佛佛西斯的巨石,周而复始,什么都不曾改变。
命运之手仿佛总是开玩笑,直到终老。
2.
最近,在陪伴孩子,从孩子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为什么会这样呢。不经想起一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的的儿子会打洞」,我的孩子,将来是龙,是凤,还是老鼠呢?
看到我的现状,仿佛看到了孩子的未来,不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也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样,更不希望我的整个家族都这样延续。
我要寻求改变。
通过万老师妈妈课的学习,看到一些词 ——原生家庭,内在小孩,自我模式,理解了家族模式对孩子的影响和塑造。
结合对妈妈课的理解,正如上面所说,如无法认知到命运之手(内在模式)对我的影响,即使回到20年前,生活依旧如初,我还是现在的我。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除了先天的基因影响,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这影响下形成个体独特的内在模式,这些无意识的模式会影响人一生的行为。外界影响,一部分来原生家庭,一部分来自于后天环境下自我塑造。
如果不更换内在模式,个体会用同样的方式或行为面对生活,陷入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行为怪圈中。
3.
在最近的亲子陪伴中,经历了一些事,窥见原生家庭对我的一些影响。原生家庭的环境并不是人格的形成唯一要素,但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原有家庭中,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如何影响孩子的人格?
心理学专家曾奇峰在《深入潜意识,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做了如下诠释:
- 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 父母潜意识倾向于让孩子尝尝自己童年各种痛苦的味道,把孩子制造成最理解自己的人
- 人格层面有过度控制倾向的父母,可能正在制造一个有精神障碍的孩子
- 对孩子的有些“错误”,特别是经常犯的“错误”,最好延迟反应
- 家族创伤有时候就像个传家宝
- 对孩子严格的要求,可能源于对自己父母的失望,以及对自己的失望
- 对孩子的不耐烦,可能是父母人格不够独立
- 完美的父母,会制造有问题的孩子
- 父母过于强调什么,就往往会事与愿违
- 把孩子都当成心理学上的存在,这就是所谓心智化
就我而言,在万老师的引导下,经过自我梳理,慢慢看见了儿时的影响:
- 从小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不理解什么是爱。自身缺少爱,无法用更多的爱去爱护别人。
- 在成长过程中没得到认可,一方面会不自信和自卑。另一方面就会去寻求别人的认可,活在别人的世界中。
- 在成长过程中没得到鼓励和支持,自身内在力量的不足,有依恋情结,不独立。
在老师几次疏导下,痛哭几次后,从防卫到打开,逐步看见了真实的没有伪装自己,看见了内心那个缺爱的、不自在、不自信的小孩。
又在老师引导下,陪伴着内心小孩,满足内心小孩的需求,治愈着自己。
看见在成长过程中那些缺失的爱,看见没有能力去爱的原因,才能真正的认识到该如何去爱。
当看到内在小孩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内在能量也就一点点聚起。
「内在小孩」听起来很玄乎,有点身心灵的味道,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可证伪,不符合科学精神,内心是有点排斥的。
但经过这次体验后,这可能就是认知偏见吧,看不见的不代表不存在,要有敬畏之心,敬畏伟大的存在。
有时候确实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比如说教练技术,催眠技术,再比如这种自我感知的内在小孩探寻的引导。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一点点的,放下防卫,打开自己,一点点的来认识自己。
这几年感觉自己很努力,也学了很多,但总感觉这些并不能真正的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就像上面所说的,依旧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现在有点明白,如不从最底层(比如内在小孩)内核进行调整梳理,不找到自我模式的根源,从底层做调整,很难有巨大的改变。
4.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关于著名导演姜文的访谈,就谈到了与母亲的关系。
主持人问他:“你的人生有什么失败?”姜文说:“有啊,我跟我妈的关系。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情高兴,她老有一种不高兴的样子。”
考上中戏,给母亲看录取通知单,母亲也没有表现得多高兴,而是啪地扔到一边,说:“你那衣服还没有洗呢,别给我聊这个。”
成名后给母亲买房,希望母亲搬离有安全隐患的平房。但是母亲没有表现出多高兴,还是不愿意去,不喜欢住。
姜文说起往事时,眼神流露出茫然和落寞,语气中透露出的伤感与无奈,让我们不禁感叹:让著名导演深感困扰的问题竟然和你我一样。即使取得巨大成功,内心还是那个想讨妈妈欢心的小孩,想用一切表现换取妈妈肯定、赞美和鼓励。
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个小孩。
只有内心的小孩得到滋养,有力量,才能更好的支持我们去突破成长。
5.
内在小孩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依旧不为人知,没有体验又如何去叙述了?
但我知道,
人生过程,本来就是体验的过程。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我感受到了独立的自我,
那种内在能量的迸发。
我会带着这份力量前行,
这就已经足以。
那是一种新生的感觉,
内心没了牵绊,
自带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