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底蕴在哪里?私以为在老城区。
一次无聊刷短视频,看到有人介绍惠州的古迹历史,说到“小东门横水渡遗址”。这个地方我竟不知道,从没听说过呀。
遗址在哪?地图上只能搜到“小东门”,想必在附近。这日立冬至,雨沥沥不断,秋意仍绵绵。趁雨息空隙,骑行来到小东门所在的滨江西路。
在东边江看了会人垂钓,听他们话语是本地人,想必知道我要找的地方,近前询问,那人伸手一指,告诉我说,“就在前面,从那个茬口往右边进去。”
前面有个茬口我是知道的,以前骑行经滨江路,从未拐进去过。走进去,有路牌写着“公园路”。两边是五七层相挨着的老房子,宛如一条宽巷。巷不长,三百米的样子。直走到了另一头,也没有寻见遗址的半点痕迹。我想,既是古渡,应是靠水边,在哪里呢?于是回转,又来到茬口。见靠西边的一排房子有一条阴暗的窄巷,巷门头上刻有“小东门”字样,原来这就是小东门啊。有两位女人站在门前路边说话,我拿出截图照片一问,其中一女人指着说,就在前边那两棵树下边。我来到树旁,仍没有看见。只在那十平范围逡巡,总算找到了。这个遗址因时空变化,凹陷在一处,发现真是不容易。外围又没有标牌指示。从两边是商店的一个豁口下去,走下一个短短的石阶坡就是了。遗址也是一个短石阶坡,靠坝壁立着一块石碑标记。遗址对面,依着马路的商店背有一棵老榕树,细看标牌,树龄有一百余年。
石头砌成的台阶,并不规整,据说这个渡口,曾是大文豪苏东坡谪惠登岸的地方。在石阶上走了两个来回,想象着当年苏轼一行风尘仆仆,一路劳顿辛苦,初到惠州百姓欢迎的场面。苏东坡的到来,开启了这座城市人文历史的新篇章,惠州从此变得更有趣味。正是,自从苏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思想起千年来的那一天,对于苏东坡来讲,心情是复杂的,毕竟当时的惠州是为蛮荒之地,也说明那时的惠州人文落后。不远的文笔塔的兴建,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正是福祸相倚,苏东坡与惠州无遗是有缘的。苏东坡暮年写道:若问平生功业,惠州黄州儋州。如今,人说起惠州的人文,苏东坡首当其冲。
遗址坝上方建有新楼房,返到楼房前小路往东走,残有几处旧屋矮房,小小的绿门牌上写着青云路多少号。后来才了解到,这个青云路的命名与文笔塔同寓意。窄路上停了三五小车,只能步行。走过去,路前开阔起来,竟然到了文笔塔所在。
惠州文笔塔,坐落在惠州府城明代古城墙上的,创建于清同治年间。位于东新桥头,合江楼对岸。花朝月夕,流年如飞,已有400年历史。据史书,取名“文笔塔”,寓意是希冀借此塔保佑当地读书人能够功成名就,青云直上。基于这种寓意,塔下的东城基还被称作为“青云路”。据文笔塔建好不久,果然在光绪十六年和十八年郡人李绮青和江逢辰连续高中进士。
修文笔塔是否就能出进士,自然没有科学依据,但充分表明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文笔塔是惠城区三塔之一。与西湖泗州塔和下角文星塔并列。只是,这个文星塔只远远看到,至今没有近前实地参观过。想写出好文章,除了文笔塔,想必还得去参拜参拜文星塔。这是后话了。
文笔塔的南面,透过围墙看去,是一片老旧的院子,有一排墙面刷着黄“漆”,带立柱的三层房子,透着古朴幽远之意,这是什么地方?下了文笔塔广场阶梯,向右转到院子所在跟前,门巷口有车辆进出杆,有人值班,从右侧试着进去,并没有阻拦。
兀自沿着这条路直往里走,这一进去,才发现里面很大,有若干栋貌似的老房子。而且,大都仍有居家。门前窗台窄院,或晾衣盆植,或种几棵菜,枇杷木瓜依于墙角,现代小车停在场地一隅。电线纵横,空间有限,光线阴暗,虽不鲜亮,但十分安静,有一股人间烟火的平实生活味。这一片旧宅区,由公园路到大院前的中山东路,往北的中山北路相围连成,原来是老县政府所在,或及家属生活住宅连成一片。从这些长着草的房子看出,有一定的年头,也反映了这里是原惠州府的老城区。现在规划为桥西。
有桥西,便有桥东。中间新开河,一座东新桥联接,桥头便是合江楼。新开河在此与东江汇合,合江楼故名。合江楼往东三五十米,是水东街,再过去一两公里,便是东坡祠,原白鹤峰所在。
文笔塔与合江楼隔桥相望。合江楼是苏轼初来第一个落脚的地方。
此处往西不远,则是西湖。泗洲塔,东坡纪念馆,孤山朝云墓等,从小东门起,这一带都留下苏东坡的生活功业足迹。
出了大院,由中山东路往北,接中山北路直走两三百米,便到了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虽不大,但包涵众多文物古迹,历史厚重,乃惠州千年府治所在地。
一进正门,有“天下为公”牌坊。园内遍植古树,树龄高达两三百年,有多棵白玉兰还正在开花,芬芳流布,古色古香。园后正中是中山纪念堂,堂前有孙中山站立雕像。
堂右侧,临东江有亭,名“望野亭”。亭旁有东征遗址纪念碑,周恩来总理曾率部在此演讲。
望野亭有碑刻介绍,望野亭也叫梌山望野亭。说到这个梌山,有点意思。此地原为惠州城内的小山包,古时长满枫树,因为枫在南方称为枫树,而北方却称为梌木,而古代在惠州任职的官员大多来自北方,梌山因此而得名。
亭的北面,沿江滨江西路到朝京门,仍保存着一段惠州府址明城墙。
以前望朝京门,从下面经过,像走过滨江西路不知有小东门一样,从没涉足过,也不知道朝京门楼是可以上去的。这一次发现,这一带竟有如此多的文物古迹,历史人文厚重。沿着古城墙来到楼上,一边走一边看,风景绝妙。
脚下是古城墙,对面江北现代化高楼林立,不远的惠州大桥、合生大桥横卧飞跨。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融合,站在时空的切点,似乎可以望见久远的历史过去像一条幽静的官路纵深展开的悠悠画卷。而眼前,现代社会新时代的大潮滚滚。我们展望未来,忘不了历史,历史给了我们展望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