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就能成功?
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如果照此测算,我们的世界中岂不是充满了天才级别的大师?
但是事实上却是,很多人在某个领域认真勤恳工作了远远超过了五年的工作,但是其核心竞争力价值根本不可能获得本质性的提升。在一个公司中,大部分工作经验超过五年的人,其实都还是处于基层岗位中,甚至是处于一种随时可以被替代的尴尬状态;而有些公司的创始人大学毕业就开始做自己的事业,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成为某一个领域极为卓越的企业家。
再看看每天辛勤工作在车间流水线上的工人、奋战在一线基层的很多基础岗位员工,不能说他们不努力、不认真,但是事实上却是,绝大多数人,除了增加了一些处理问题的基本经验之外,还是无法成为这个领域内具有权威话语权的人。
有些人甚至是一辈子。
所以这碗鸡汤,我不喝。
搬砖1万小时后,可能还是个搬砖的
1、成功的维度,时间因素决定性有限
为什么那么多人特别相信1万小时定律呢?因为我们一直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只要勇于不断的重复,就能够实现熟能生巧。就像是一个刚进入职场的小白,可能自己一开始想做什么度不会,只能跟着老员工去努力学习。在经历了很多锻炼和时间的积累之后,就能够掌握到很多具有价值的技能,从而获得自我价值的有效提升。
但是事实上,时间仅仅是保障一个人实现成功的一个因素而已,甚至根本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有一种社会经验就是,有的人可能看一本书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但是最终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而旁边一个人可能只用几个小时就看完了这本书,但是自我认知的提升以及对这本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就非常的令人惊讶。
爱因斯坦在26岁时基本完成了相对论的创造,伟大的牛顿几乎是在20多岁的时候,就完成了包括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在内的重大知识创造;人类历史上最为强大的马其顿帝国,开创者仅仅是20岁继位的腓力二世,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自己的伟业创造,最令人惊奇的是,他非常卓越的作战指挥能力,远超过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们。
20多岁就横扫世界的亚历山大大帝
20多岁就创造人类历史的牛顿,显然一万小时定律对他的意义不大
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非常的多,尤其是当我们成年开始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慢慢的发现,决定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因素可能有运气、出身、环境、性格、智商、天赋等等。
时间因素相对于这些而言,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例如足球,经过10000小时训练的运动员很多,但马拉多纳只有一个;如果一个人出生在索马里、阿富汗,他的10000小时恐怕是在躲避战争中度过的;如果一个人天生智力卓越,在我们常人看来非常难以理解的理论、高等数学等领域,他就能轻而易举的驾驭并且成为顶级专家。但是你要是把这些内容给我,对不起,我10000个小时背下来可能都达不到人家十分之一的水平。
一万小时定律当鸡汤是可以的,但是你太当真,小心上了自己的当。
2、1万小时定律这么火,究竟折射出新媒体传播的什么事实?
1万小时定律和我们讲的『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在强调通过刻意努力的反复练习,就能够达到较高水平。但是这些内容原来在新媒体上传播的并不是很广泛,但当1万小时定律出现后,迅速成为了朋友圈的一个热度,并长期不衰。公司管理者用它来激励员工和团队;还在努力奋斗的职场人士将它作为个人努力的重要信念。
这时我就要问,为什么是在自媒体的环境中,这个理论得到了空前的放大呢?
从现在新媒体营销内容传播上来看,什么是最火的?鸡汤、八卦、新闻信息、娱乐时尚信息是最为广泛流传的, 而那些真实价值的深度文章,却不是最容易能够实现广泛传播影响价值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带有明显激励与鸡汤性质的『一万小时定律』,自然能够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和去认可,并为自己付诸行动不断努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或者是叫做心里安慰。正是在这样的心理预期下,一万小时定律才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与信赖,并一度成为整个新媒体上最为热议和引发关注焦点的信息。
简单易懂、简单操作、鸡汤价值、个人发展与生活的安慰,对实际现实的一种看似合理以及逃避复杂问题的策略,就让一万小时定律彻底被很多人深刻记忆,并形成了对子我行动与认知的指导力。尤其我看到一些文章在使用一万小时定律进行证据支持的时候,更能够证明这个理论的认知广泛度,到底有多高了。
这样的传播特点也让我想起了迄今为止我们最断章取义,但是却广泛流传的一句名言:『成功是 99% 的汗水加 1% 的灵感』,但是事实上,这句话的全文是『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我反而觉得从全文来看,更客观。
谣言和谎言更容易被传播,这是人性窥探的表现
3、一万小时定律悖论,给品牌营销人什么启示?
面对这样一个明显与事实不符合,但是却能够被很多人反复转述、应用的东西,对于外热内冷工作性质的品牌营销人而言,真的是一个需要好好研究和扎实分析的功课。首先是研究一万小时定律能够被广泛传播的机制,以及在这个传播中被广泛性认可的价值导向;然后还需要研究明白一万小时定律所承载的属性价值,当然了,作为品牌营销人自己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首先不能够被这样的理论所忽悠。
首先是在传播的内容设计上。
品牌最难做的工作就是做好品牌宣传内容的规划与设计,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什么?就是在设计的内容中,必须能够将目标受众最底层和最广泛的心理需求动向进行结合,你策划的表现内容,需要与大家的内心期许和底层动向呼应出来。
其次是在传播表现上。
我们看到,一万小时定律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很多人拿过来进行再次的加工和分析,并用自己的理解和表现方式进行呈现,成为了一种有意义的社交货币。我们的抛向社会的观点与品牌营销内容,是否能够与更广泛化的现象结合起来,成为能够在不同场景中应用的表现,对于实现观点与价值的二次传播扩散,具有非常大的价值。例如我们所熟悉的『一切皆有可能』、『先定一个小目标』等语言,都是通过企业发出,但是经过广泛流传后被人们反复使用的信息。
再次是在用户的信任度建立上。
为什么一万小时定律会被大家广泛认可和传播?就是因为这个定律简单方便的能够记忆,同时能够围绕这个内容展开大量的阐述,让越来越多的人在第一感知上形成一种深度的认同,对此建立信任感,并转化成为个人认知世界的重要依据。很多企业在进行品牌营销宣传的时候,就是将自己的品牌做的不生动,也没有趣味,人们根本不愿意产生信任感。而有一些品牌在推广中则围绕人的这种心理认知特点,设定了大量增加可信任感的元素在其中,例如市场调查数据、行业数据等,用极其精确的数字向公众证明严谨度。
当然除了这三点正面积极意义的传播之外,一万小时定律这个片面价值的成立,也告诫品牌营销人,对市场上正在广泛流行的认知和见解,不要一知半解就照单接受,甚至不做任何细致的分析和来源研究,就统统采纳。其实在传播学上有个特别的规律就是,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扭曲。一万小时定律估计也收到了很多的扭曲,有一些断章取义的性质在其中;而同时很多运用的文章内容也是片段化的进行表现,让更多的人对此产生了误解和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