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冠疫情最严重时,在网上看到有几家很被人们喜欢的书店关张的消息,爱书的人们叹息书店即将成为历史。
我却始终相信,书店远远不到成为历史的时刻,很长一段时间它依旧会怡然于世。
不是因为书香,也不是因为情调。单纯就是因为它很有必要,我固执地认为好书店不可或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还是最爱北京的那些书店。
2017年底,我走出校园后的第一次空闲期,成了一个自由人。
春天没到,冬天还未结束。
我突然就想用脚丈量一下北京,走走大街小巷,逛逛城市里的各色民间书店。正好,偶然间在豆瓣儿上读到一个关于北京民间书店的很有意思的帖子。我把帖子上的书店信息记录在手机上,一天一个书店,开始了我的书店之旅。
『1』
最先逛的是万圣书店,在中关村中科院数学所北面,北京大学东门以东一些。书店临街,距清华大学南门也不算远。一个二层楼的楼上。
走进去,挺让人震撼。靠门外是一些竖在门壁上的特价书,却都是好书,只是出版年代要早些。
往里看,整个布局有点四库全书的感觉,满眼都是书,却很齐整。地台上,壁架中,头顶上。那感觉,就像人由四面八方被书包围着。这家书店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有很多研究类的参考书,我停留的那段时间就看到不少搞科研或写论文的读者到书店买书。
我想,这才真是往来无白丁。
『2』
翌日。下着雪,雪很厚,积在路面,有的竟成了冰。踏雪寻店,我终于曲曲折折在一个距清华大学西门不是很远的胡同里找到了“前沿书店”。
这是一家非常有个性的书店。有点七九八工厂的感觉。你在七九八能看到古老的上个世纪的自行车,在这里你同样可以看到最古老版本的政治或历史、学术类书籍。
门脸很酷,有一句话当时觉得很拽。不过,我已经记不得是什么了。彰显着个性和不随波逐流的自我。进到里面相当狭窄,但却感觉不到逼仄,因为它的个性和“富有”。
如果你有独特的淘书目的,可能就真来对了。《邓小平文选》、《毛泽东选集》你需要哪一部分都可以单独购买到。定价大多是一两元钱,几乎很少有超过十元的,但售价都翻了不止几翻。
我在书店里翻了一会儿《毛选》,感觉还是很不错。想想,也许哪天年华逝去时,可以了解一下,兴许对人生会有新的认识。
『3』
第三天,积雪依然很厚,顶着寒风,婉转找到了大名鼎鼎豆瓣家的书店。店名就叫“豆瓣书店”。没有特别的门脸,豆瓣书店几个字也是规规矩矩竖写在门牌上。
进到店里,却让人眼前一亮。很有些文青范儿。光线半明半暗,有书,也有些卖品。毛主席像的茶缸,海军蓝T恤,印有豆瓣标志的帆布包。书籍也是偏文艺范儿,有老电影的感觉。我在这里买了这几日的第一本书,已经忘记名字。应该是植物记一类的。
『4』
第四站是中关村创业街的言几又书店。据说创业街的前身是海淀图书城,有各种大大小小独具特色的书店。现在仍然有书店傲然屹立,一看就是老店,好像叫“中国书店”。
言几又的气质和创业街创业营有点像,很潮流。不是富丽堂皇,却可看出一点儿新贵的影子。外间全部是最潮流的新书,各种最新的名人传记,社科书籍和畅销书。走到里间才会有文学、电影甚至科普方面的最传统书籍。里间是中空的,展示架盘在四围,柜下面有坐垫,可以席地而坐阅读。我在这里读完一本老电影记录,在外面的架上买了一本《蒂姆·邓肯传》。
『5』
第五站是德胜门附近二环边儿的字里行间书店。这个书店在孔子学院旁边,书店很雅致。不知怎的,很容易就能嗅到孔子的气息。哦,明白了它设计的古色古香,也确实有一整个书架专门是国学书籍。
和其他几家书店不同的是这家书店在店内辟出很大一个空间摆放了舒适的桌椅,供阅读的人吃个三明治便餐或喝一杯饮料。店里小孩子比较多。
书店的向阳窗悬挂了一整壁的儿童画,五六岁到十几岁的不等,画很稚嫩,却都明码标价的出售。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这一点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到现在都觉得这个点子很有意思。
门廊处是张德芬空间,据店员说是长期合作。那位女作家有新书,会在那里讲座。
字里行间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会员制,可以直接办会员,享受会员待遇。我看了一份会员手册,很用心地研究了一下,觉得并不特别吸引人。
『6』
后面的这两站是我的最爱。一个是彼岸书店,一个是三联书店。
我还是先说说彼岸书店。书店在北太平庄,是一个闹市区。我很喜欢这个名字,总感觉有读书度人的意思吧。
那日,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背着背包,脚上穿的旅游鞋,特别像远道而来的疲惫旅者。
还没到门口,彼岸书店四个字就映入眼帘,接着是清脆的风铃声荡入耳膜。
刚一进门,温暖的女声就传过来:“欢迎光临!”原来,前台兼收款台就在入门左首,一个穿着白色工作服绿色围裙有些偏胖的小姐姐正冲着我笑。我猜她应该是店长。
书店看不出大小。迂迂回回,几乎没有一处是大空地,只留了让人穿梭往来的宽度。
但却很漂亮,看得出无论是店主还是工作人员都相当用了心。
中间是略大一些很有层次感的两个展示台,一个展示着书籍,一个展示了茶、茶具、瓷器和画。
四围都是立着的展示墙,下面过腰处是摆放了两排书的平台。有两个出口分别通向阅读间和文化活动室以及洗手间。
阅读间并不大,大约能坐十个人。非常舒适,坐上去立时就让人削减了疲劳。有人在里面边看书边做笔记,喝着茶。
活动室是封闭式的,有书店自己开展的活动,也会对外出租时间段。
洗手间这点特别人性化,我知道的是除了新华系统的书店,很多书店并不设洗手间。
在展示架的横档处都用彩纸毛笔写了翻阅图书的注意事项,语言简练风趣,让人如沐春风,当然就很愿意配合。
我选了一本书,到阅读间找座位读了起来。入口处那个姐姐给我送了一壶茶,并且告诉我天冷喝热茶,暖一暖。直到第二次我再去才知那茶并不免费,是见我疲劳,特意送了一壶。
天色将暗时,我买走了几本书。分别是:《岛上书店》、《追风筝的人》、《杀死一只知更鸟》、《摆渡人》和《如何阅读一本书》。除了《摆渡人》余下的几本书对我后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尤其是《岛上书店》和《如何阅读一本书》。前者,在我2018年与人合伙经营专营店时一直实践着。后者,使我发现自己以前好些年的阅读走的尽是弯路。使我对阅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几乎读得如饥似渴。
在离开北京前我又买了三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想留给外甥小溪和侄子书林,他们大一点时可以读读。还是特意给小溪多买了一本,他问:“我可以送给好朋友吗?”我回他:“就是这么预备给你的啊。”
彼岸书店我一共去了四次,终生受益,终生难忘。
『7』
三联书店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北京最美不夜景。北京有几家标榜二十四小时营业的书店,我也去过,最后却都停了下来。白天都没几个读者,夜晚不更少了么?
三联书店不同,任何时候你去,阅读区都几乎没有空位。通向二层雕刻时光咖啡厅的楼梯也坐满了读书的人。地下一层的小小空地更是围满了形形色色的读书人。夜深人静,一些人,读着读着就地而眠。
每当看到这种情景,我都会滋生出一种温暖的情绪。没有贵贱,没有贫富。我们都是读书人。
我了解到一些读者是从外地或为投稿而来或为打一场不确定的官司而来北京。他们既喜欢读书,又没有太多钱财,在三联书店读书甚至有时睡在那里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安慰。
三联书店的书,有着很浓厚的生活气息,但绝不是苟且。
地上一层多是新书,畅销书。在地下一层却是满满的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无论你找什么,几乎应有尽有,且都翻译精良。
我最喜欢的是它对读者平等相待的包容性和二十四小时不夜。咖啡厅里为读者准备了各种茶点,你若觉得消费高,一层也有几元钱的水饮架。
那个冬末,漫步在北京的街头,走了很多书店。让我愿意写一写的就是这几家。
只要还读书,书店肯定还在。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