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是能出书的人,必定是有自己的思考系统,价值标准的人,这样的作者必定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以前总是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谁要是能做到这句话,一定是个很牛逼的人,然而今天的我们,尤其是已经大学毕业或者在读研的朋友,多多少少都是走过不少路,而且正常的话,都是读过不少书的人。可是读过再多书,听过再多名师讲堂,依然会在看到别人书中的观点时感到震撼,究其原因,我发现自己总是带着一种功利的心理去阅读。读哲学,希望自己顿悟成为中国的尼采、康德;读历史,告诫自己千万别重蹈覆辙别人的悲剧;读人物传记,多希望自己也能屌丝逆袭,借他人之经历,励自己的志。然而今天我认为,如果志需要励才能拥有,那真是不要也罢。我最经常做的事情是在微博上看各种财经大V对股市的判断,希望从中获利和避开股市的大跌。殊不知在此过程中,阅读的意义已经变成了一个自主接受他人洗脑的过程。这种结果表现为:发生些社会新闻先看评论,然后选择站队,根据舆论偏向把自己变成了墙头草,摇摆不定。
小学时候的自己,我还是一个有主见且意志坚定的人。譬如说我怂恿我哥偷我爸妈的钱去打游戏机,然后回来都是他挨揍;小学毕业我自己偷摸着报名去市里初中读书,幸好成绩那时候不错没有丢人;初二下学期又早恋,凭着自己看过的基本校园爱情小说,觉得自己对爱情看的很透彻,并且始终秉持“海可枯,石可烂,天可崩,地可裂,唯独爱情不能变”的理念,成绩从班里前五名下滑到十几名,最终不知怎么得就崩盘了,结果很惨痛,让我终身难忘,在初三的时候转到一个乡村中学,不过最后折腾来折腾去我还是回了原来的市里读高中,也正是那次早恋,让我从一个本应该考清华北大的人,最终高考读了个三本,当然我不是说三本不好,我只是觉得如果不早恋,不擅作主张、假装成熟,我混的应该比现在好。
后来上了高中,学习怎么也不赶趟了,以前那些比肩的同学已经甩我几条街,现在看来是因为我从一个初中就看书到凌晨三点的刻苦型学生,变成了一个天天想着怎么才能快速学会的投机取巧型学生。自以为有捷径就想要抄小路,却不知任何捷径其实都是走弯路,只有解决那些迎面而来的难题,才是走直线。
当初那么个性的我,现在已经变成一个性格和身材同样圆润的胖子。也许是棱角已经被社会磨得差不多了,但是还是想回归个性,拥有自己的思想,并且把这个思想系统的描述出来,因为我现在明白:赞同别人的观点,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和别人是一样的,而是别人思考出了我们本身也需要思考的东西,就像坐在同一个考场上,有人解出了同样的难题一样,阅读,只是浏览别人的世界,创作,才是建立自己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