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这话出自于《高晓松184天监狱生活实录:人生还有诗和远方》,说:
“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越是年长,越能体会我妈的话。我不入流,这不要紧。我每一天开心,这才是重要的。”
高(ai)晓(da)松(jin)说这是他妈咪说的话。听妈妈的话,没问题!
诗和远方承载着各种美好,各种理想。现实与理想并非遥不可及,那需要一步一步,勤勤恳恳,直指目标,坚持追求。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有,羡慕别人的“诗和远方”,痴人梦话,止步于幻想而已。
怀揣着诗和远方的各种美好,其充要条件就是“经济因素”。
说着“诗和远方”的高晓松,他显赫的家族标配有:
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的创办者、中国工程院、科学院两院院士、熟操四国语言的科学家;
外婆陆士嘉是北京航空学院筹建者之一,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学生和中国籍留学生。
舅舅张克潜是著名的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兼博导;
父亲是清华大学教授兼博导,母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的著名建筑学家,师从建筑大师梁思成……
家族彪悍,背景殷实,财力雄厚,自然而然“诗和远方”实现起来也得心应手。这好比有人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可有人一出生就在罗马的道理一样,对比的起点不在同一起跑线,本就毫无可比性。
即便说,他也曾经经历过苦日子,在苦日子中,其母教授琴棋书画,这也算是对他成长的熏陶, 加之后来父母大学教授的身份,其收入也足以支撑他去折腾自己的人生。想把生活过成“诗和远方”,家境的支撑是一方面,个人的能力也是一方面。
毕竟家境优于常人的人,不用过多地陷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担忧中,才会有能力去追求诗和远方,才会有机会重新调整。
二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可以觉得钱无所谓的人,那也是有过或曾经有过“家财万贯”,才能说得出的豪迈。
李白童鞋这辈子浪迹天涯,广交名士,救济危难,还曾经游历过三峡,下过江陵,登过庐山……
按照当下的物价,这种随心所欲的开销也非小数目,那么问题来了,他是怎么做到的?
很显然,一个胸怀傲骨的富二代。
还有一些考证说他有一兄一弟在长江沿岸的重要码头上经商,主要是帮助巴蜀和吴楚两地的产物进行运输和交换。
更有甚者推断李白家是矿主李白和他的父亲都是贩卖铜铁的商人,李白则“兼涉采冶”之业,他的《秋浦歌》里说:“炉火照天烧”,这据说是炼铁的场景写照。
他不吝啬,谁有难,他就给钱,李白童鞋为什么那么有钱,谁也说不太清楚。
总之,他有钱。
话说他的作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极其夸张和富有想象力。
再看他浪漫的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及“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这种思绪恐怕也只有经过他的描绘才够透彻。
作者的文字是作者生活环境本能的反应,若是能够幻想,并在内敛的国人世界里,脱颖而出,浪漫脱俗,而且把生活描写得那么美好,实则是财力,物力,衣食无忧的体现。
毕竟,饱暖才配思淫欲。
三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
有一个理由去坚强。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
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中学时代,第一次翻阅三毛的作品。那些随心随性的文字,潇洒自如,甚是羡慕,想以此作为生活的灯塔,希望以后成长的日子也能像她一样。
是的,她是任性的,她由着她的性子来生活,她特立独行,她知道她想要的一切,并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三毛的家境还是很不错的,他的父亲是为律师,母亲是为全职太太。
在当时的三毛家庭也算得上是中上层的知识分子的家庭了,她的父母给予自己的孩子们最好的家庭教育,最好的培养方式,倾其所有为儿女,尤其偏爱三毛。
这样开明的家庭里,父母可亲又慈爱,家庭的子女也各又成就,三毛的姐姐是钢琴教师,弟弟也是律师。在这样的家境里,父母要为孩子请家教,要让孩子学点什么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社会地位获得的。
假如,三毛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里,父母没有什么文化,那她会有以后的成就吗?她的性格虽天性敏感,童年孤独,但是她父母对她良好的影响,提供给她优越的生活条件,也许才造就了她。
四
头顶的太阳,
燃烧着青春的余热,
它从来不会放弃,
照耀着我们行进。
先是《南方姑娘》,再到后来的《成都》,赵雷火了,注定的。他的歌声里满满的是平易近人的市井文化,生活琐事,或许这样才是我们生活的写照。
他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北京家庭,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对赵雷管教并不算太严厉,在地下通道唱歌,父母也没有反对。即使是高中毕业,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放弃了,继续坚持了他喜爱的音乐。
翻开他的履历,草莓音乐节,迷笛音乐节,全国各地各种巡演,各种比赛和尝试,也许这就是雷子他的诗和远方,每一首民谣,都是一个故事,每一首歌都是他的经历,因此,质朴,白描,简洁,并以他的生活细节见长,不做作,不矫情。
倘若父母反对,倘若没有自己本身的热爱和坚持,也许立足于社会,养家糊口都难以坚持吧。所以,所谓“诗和远方”,真不是凭空而想,实力才是一个人存在的标配。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之“生理需求”告诉我们,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才有精力去想精神层面的追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该努力的还是继续努力,那种一味地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什么都不顾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一出生便有良好的环境,不用顾忌别人过多的感受,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管是放在皇亲贵族,还是平民子弟,这种现实本身就是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
生活里我们大多数都是平凡人,平凡人有平凡人追求诗和远方的模式,把生活琐碎过成诗,也许眼前的苟且就是“远方”。
“诗和远方”本身是好。有甚者为了“情怀”傲娇的辞职,为了所谓的“诗和远方”我要去看看,然后社会风气盲目跟风,情怀还能是情怀吗?
父母尚在苟且,但却说着“诗和远方”。
当这种所谓的诗和远方的“情怀”被过度强调时,纵然每天心存“诗和远方”,最后也会索然无味。
诗和远方可以有,
面对现实,忠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