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不同”可真的是真理。是不是正是因为这样,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同伴,以致于大家都没那么孤单。
渐渐发现,我的人生轨迹是这样一个曲线:由“0”起点小波动式地往前爬升,然后在一个范围内小幅度波动前进,接着再慢慢地小波动式地前进下降,再平缓波动......这个曲线是我根据自身包袱大致描绘的曲线。
包袱主要是什么?情感包袱。从来都舍不得舍弃的回忆碎片,越来越多,实物载体让身体和屋子都沉重,而精神载体,却让脑子和心脏都有些超负荷。
我个子很小,虽说是基因问题,但家人总是调侃我长身体的时候,却不吃早餐。想想也是,以前大家都说看我应该是家里最高个的,后来长着长着就停止了,反倒成了家里身高垫底的,实在惭愧。身高问题跳过,来说说我省下的那些早餐钱。以前五毛钱一块钱都能吃一碗汤粉,忘了,印象中,五块钱以上的人,就算土豪。反正妈妈给的早餐钱,大部分都被我省了下来,特别是临近节日,朋友生日的时候,连着不吃早餐,饿的想shi,但仍然很开心(有点傻)。从小就学会了送礼,以前朋友生日记本子上,生怕漏了;常常翻日历,看隔多久又有什么节。几乎没和妈妈要过钱送礼,都是压岁钱,早餐钱,一点点省下来,然后换成了一个个能让朋友同学愉悦的礼物。
以前总是生怕错过每一场朋友的聚会,如果被遗漏,会跌入深谷地伤心。好像也就是这近两年才好了些,不再为每次的错过扼腕,甚至哭泣。现在回过头去想想,看得清晰了些,主要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同时又太过珍惜每段感情,每份友谊。我有很多朋友,但关系很牢靠的朋友却寥寥。原因有很多,一个是自己懒于经营感情;二是距离和时间等等的客观影响;还有就是,有些东西,你全部都想要,却常常两手空空。即使对过去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但想想以前的自己,并不觉得傻,倒还是珍惜着回忆里的那份单纯和可爱,只是也不想回去。
上个月,老房子因为要拆了重建。妈妈面对一堆的杂物甚是头疼,从幼儿园到高中大学的课本堆积了房子的各个柜子和角落,还有幼儿到现在的衣服......我想我们这些舍不得丢弃杂物的习惯肯定是遗传了妈妈,不然怎么解释妈妈留下的尿布和婴儿鞋。我们都出去读书工作后,妈妈还一个人要留在老房子,守着这些多年来割舍不掉的东西,后来下定决心到其它地方工作生活后,这些倒也就看淡了,用她的话就是“心肠硬了”,好像也不想回到这个破旧的老房子,守着发霉都舍不得丢掉的这些回忆载体了。最后,拆房子的时候,妈妈用摩托车运了好几趟的书本去废品回收站,又运了好几趟才把旧衣服都放入了路口的旧衣回收箱。我只叫妈妈给我保留了几本课本留作纪念,还有装着很多大头贴,各种回忆小物件的抽屉,还是叮咛帮忙收好我小学初中与朋友的小纸条、信件的盒子。有些回忆物品,还是舍弃不了。
手机的内存满了,聊天记录、照片也舍得适当删除了;计划好留给自己的时间,也不再追问朋友各个聚会地点和时间。朋友的生日,也没有花时间去记录和记忆。我好像也“硬了心肠”,就像妈妈以前守着旧物品,旧感情,发了霉也舍不得丢,现在都能硬了心肠地不为所动,该舍弃时就舍弃,开始为自己而活。有的朋友也没有了不淡不咸的问候,有些断了联系的就断了。倒有了些时间做自己,也能偶尔约几个密友见见面,或聊聊微信,联络一下感情。不至于,为了所有人开心,喜欢自己,而都只是友好之交。
记得五年前,姐姐说我没有主见,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于是,我花了几年时间,不断地暗示自问自己要什么,不断地尝试自己做决定。以前的自己奢求整个世界因为自己而愉悦,而努力去取悦他人,常常不是问自己要什么,而是问自己别人想要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恩,愉悦了别人倒还算有成就感,但同时会计较付出和获得不对等;若不能使别人愉悦,则懊恼自己没人喜欢。
后来才明白一个道理,你自己都很贫瘠的时候,怎会潇洒给予,必然会苛苛求求。只有你真正富裕了,才会舍得勉勉强强不计回报地给出些零头,为了让这些零头越趋向于零,那么就需要不断地增加基数,变得更富裕。简单地说,就是,愉悦了自己之后才能真正地愉悦别人的同时也感到愉悦,也才更有愉悦别人的资本。
有些越来越冷漠的人,只是越来越贫穷,事实上,他们不是冷漠,只是孤独。如果他们不冷漠,却也没能成为完全体谅你的知己,也请体谅他们,他们只是不足以富有到照顾到所有的人,因为在你之前,也早有些他们想去珍惜的人。所以,体谅他们,毕竟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