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顺至,老年始。
孔子说了,六十而耳顺,在《论语.为政》写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可见,耳顺乃人生分界线:前为少壮,从出生落地算起;后为老年,从六十那天开始。
我六十又四,自对耳顺有悟。
一、已成定数。
如果,人的一生用“好来好活好去”来形容的话,那么,耳顺之前,就是好来好活的六十年:好来父母给;好活由自己。六十年所为之人生高度,即“名”;之宽度,即“利”,到了耳顺,都已成定数——谁贵谁贱;谁多谁少;谁高谁低,谁福谁祸,一清二白;你见或不见;知或不知;服或不服,都在了那儿了!
唯好去仍在耳顺中延续……
既然到了耳顺,好去仍在延续,那么,不妄为才是最关键。定数不可变,就不要被名利再缚。
耳顺年里,虚空其心,安得其所:该放则放;该还则还;该费则费;该无则无,听天命,顺自然才是上上。
好来好活已不易;好去更不易。
二、老伴为上
婚姻是上帝最精妙的设计。
到了耳顺的夫妻,才算老夫老妻。
做夫妻易,做老夫老妻难。
到了耳顺的人应该更懂得:老婆娶了来不是用来讲道理的,而是用来宠的;嫁给老公不是摆着看的,而是用来靠的。
所谓老来伴,就是在剩下的时间里,无论遇到什么,都要一门心思相互搀扶,彼此疼着、让着、护着、陪着对方,慢慢走,慢慢走……
时间不再长;来世不再见!
三、兴趣是王
耳顺,如棋牌之残局,手上的牌已所剩无几。不过,仍有一张想出却一直未出的牌——兴趣。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兴趣最受委屈。
现在好了,可以做自己认为对的、喜欢的、愿意的,时间又由自己支配的事情做。
幸福的秘诀在于兴趣获得自由。
如果,人老了什么都该放下的话,那么,唯独心灵的喜欢要拾起,因为,那曾经喜欢的兴趣,尤其儿时的,一旦拾起,犹如时光倒流。
不瞒大家,退休后,我慢慢拾起了过去记忆中的兴趣:钢琴、油画、和摄影,再加上一年两度的出国自由行。
我要求自己,自己的兴趣自己喜欢,独乐乐比什么都好!
四、学会孤独。
尽管人在娘胎就开始了孤独,但没有人喜欢孤独。
所以,人在少壮时习惯于扎堆取乐。
可是,人到耳顺,孤独顽强了起来。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它都将走近你,靠近你,终将与你为伴。
所以,学会孤独是耳顺年里的必修课:
1、发现心灵。心灵是人们精神世界里面的最深藏的东西,它既不是脑袋,也不是心脏,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花园。一些人可能不知道它;一些人发现了它,喜欢了它;经常或偶尔,自己一个人进去,在里面扫扫地,浇浇水,除除草,自己和说说话,聊聊天……
2、喜欢简单:人是被群居宠坏而变得复杂了起来。复杂的人最难过孤独。所以,从复杂中解放,让自己变得简单;简单的人不会孤独。
3、习惯独处:每个到了耳顺之年,无一例外慢慢与热闹告别,与扎堆说再见,这是一个规律。与此相应,就得尝试独行、独坐,独饮、独吟,独卧,如一个残疾人一样,慢慢习惯了周围的一切。
学会孤独,享受孤独的愉悦,乃是耳顺之人的必修课。
五、准备死亡。
这是一个忌讳的话题。
死亡,人人惧怕;人人不愿意谈,更别说准备死亡了。
柏拉图说过,“哲学家毕生都在为死做准备。”
我不是哲学家,只有哲学思维而已。
一年年纪,一年人;一个年纪,一个想法。
耳顺了的我,开始准备死亡应该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1、读了一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人在死亡前后如何关照自己和被关照的书,名叫《西藏生死书》。书是北京一位资深出版人送我的。她说她目睹了母亲去世过程后而关注人的死亡问题。原先我对这个问题也是避讳轻视的,总以为这是一件自然而然船到桥头自然直不谈为好的事。
后来才知道,其实不然。
2、关注了一个网站。
这个网站,是一群中国高层红二代们发起。他们目送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以及父母生前许许多多老战友们,为了延续生命而动用了国家所特有的医疗体系和最先进的医疗科技进行了过度治疗,结果,许多人活生生地失去最后的尊严。所以,他们起心动念开了一网站,名叫:选择与尊严。倡导这样的理念:我的死亡我做主;选择有尊严死亡;让晚霞多彩,让死亡多情。
这个网站给了我对准备死亡的一个新认识。所以,在我六十岁那天,按照网站提供的格式,认认真真写了一份《我的五个愿望》,E-mail给了我的儿、媳,让他们知道我的基本想法。
3、明白了逍遥。
勤劳已尽;理想也去;逍遥而至。
逍遥是庄子的哲学思想,用到耳顺人身上恰好。
所谓逍遥,无非就是放开那颗原本稚柔的心,不被物欲所驭,忘去过去那些扭粑事;想干啥就干啥,由着性子来;想去哪就去哪,用自己脚步去丈量;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别再舍不得口袋里的;别再在乎别人的眼色,自觉不影响他人,自由自在过自己喜欢的日子。
真是,少壮勤奋;老来逍遥!
4、人生最后一个愿。
一位西方哲人写道:"人总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去到另一个地方——天堂。那儿非常遥远,非常陌生,去了也就再也回不来了。
没去的人,都怕去那儿,包括我。但是,一旦明白了,自己最爱最亲最友好的故人已在了那儿,去了那儿就能和他们再一次相聚,原来心里的那种恐惧感,顿然会弱下来许多,也许还会有一丝丝期待感。
这是上帝对每一个人,预留了一个最好的结果。"
读了这段话,我对死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变得不那么惧怕了。因为,自然萌生出一份潜意识:人间结束了,就去天堂,和那儿的家人、友人再相聚,又何不是一件不得已而不得为之好!
一想如此,一丝慰藉感变得清晰了:那天来了,自己真的要去了,能在那儿和已故的爸爸妈妈相伴;能和生前的好友相聚,也是人生一种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