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近现代欧洲史
二手时间
9/10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在关于“民主之后挂路灯”、“民主之后发大财”还是“民主之后饿肚子”的选择题里,一百年前的十月革命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居然快要变成禁忌,苏共的结局确实会令人焦虑。
世纪三部曲
9/10
仔细想了一下,归入历史类比较好,虽然是9本小说,但实际上需要对各个主要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才能明白理解小说中各个情景断面的寓意,里面有很多段子非常隐晦。
零年:1945
8/10
新闻特稿的写法,重视细节而显得琐碎。充满了黑材料,淡淡的南方系味道。
第二部分:英国史
英格兰简史
7/10
翻译质量不高,但内容比较有条理,按照王朝断代来组织框架。特别是将工业革命以后的历史对照下面的那本《工业与帝国》,可以有更多的收获。
远方的陌生人
8/10
薄而有物,但称之为一篇论文可能更加合适,作为《工业与帝国》的导论与切入点倒是很有趣。社会与制度变迁、组织方式的变化,可能比大人物们的命运更有意思。
工业与帝国
9/10
后半本通篇对工党充满了怨念的吐槽,但是了解“现代性”与“工业革命”这两个偶然事件,与“宪政帝国”这概率更小的偶然事件,是绕不过英国的这一进程的。试图用儒法之道操纵工业4.0,无异于想用Dos系统运行iPhoneX。放着桥不走偏要摸石头,没有石头要把石头搬来再扔到河里,也是醉了。
东印度公司
6/10
实在太干,更像一本大纲,最有趣的部分是南海泡沫那段。
第三部分 环地中海:罗马-拜占庭-巴尔干
罗马帝国的陨落
9/10
从内外互动的角度看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略微不足的大概是没有考虑地理上的“草原高速公路”和气候变化,因为亚欧大陆另一端的中华帝国也进入了“三世纪危机”并分裂了,同样地到了七世纪初,亚欧大陆的几个大帝国又陆续重新建立和统一了起来。
拜占庭帝国史
7/10
部分译名与习惯不同,需要重新对应。可能还是叫《简史》更合适。特别是读过后面的几本海外拜占庭专题历史著作之后,更感觉这本书价值减弱,考虑到作者知名大学历史学院院长的身份,实在是觉得学术研究水准有水分,抑或是还未找到写普及读物的感觉。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9/10
说一本历史书写出了小说水准,在我这里应该算是夸奖。如果有人按照如此方式去还原临安的陷落或是崖山的悲剧终局,可能对我辈更有共鸣。
拜占庭帝国
8/10
不如说是拜占庭历史故事集,尽管翻译的功夫略糙,但原作文笔之流畅还是值得推荐的。作为一点不了解拜占庭历史的人之入门读物不错。
牛津拜占庭史
7/10
翻译扣分,严重怀疑是博士生翻译,然后陈院长校对(存疑)了一下就出版了。脱离东正教无法解释拜占庭帝国,而脱离希腊传统又无法解释东正教。“没有经过日耳曼蛮族玷污过的纯正罗马信仰”的宗教与文化观点在其他书中见到的较少,很有价值,阅读此书后对当代俄罗斯文化中的东正教因素会有更直观的认识,包括拜占庭神学和教会组织方式对苏联模式的影响脉络。
巴尔干五百年
8/10
类似一本巴尔干历史研究综述与导读,附录的特长书单架势得很,有心人可以漫读。此外,对“米利特”体制的叙述,可以看出多元帝国在面对“民族发明”时刻的窘迫。我现在深刻怀疑斯大林搞出“民族区域自治”的时候,完全就是想参考那套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