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红梅,一名国学礼仪的爱好者和分享者。每天读诗五分钟,生活如诗般美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今天的诗叫《中谷有蓷》
国风·王风·中谷有蓷(tuī)
先秦:佚名
中谷有蓷,暵(hàn)其乾矣。有女仳(pǐ)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这首诗的题目《中谷有蓷》,其中“中谷”,指山谷之中。“蓷(tuī)”,就是益母草。通过写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来抒写情感。什么情感呢?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
山谷中的益母草快干枯了。有位女子被丈夫抛弃了,她内心不断的叹息,非常苦恼。她内心叹息又苦恼,嫁人嫁得不好,备受煎熬啊。
山谷中的益母草快枯焦了。有位女子被丈夫抛弃了,她长长的哀号着,如此悲伤。她哀号着如此悲伤,那是因为嫁的人不是良善的人啊,对她不好啊。
山谷中的益母草快晒干了。有位女子被丈夫抛弃了,她抽噎哭泣泪不干。她抽噎哭泣泪不干,伤心悔恨莫及但又有什么用啊。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应该是:诗人看到一位流离失所的女子,感伤于她的遭遇,而又无力帮她改变现状,于是万分难过,这表现了诗人深厚的同情之心。
全诗三章,每章的意思都差不多,反复吟咏,突出主题:女子嫁人嫁得不好,对她不好,最终痛苦、悲伤、愤怒。妇女在春秋时代被男子遗弃的情况,说明男权主义在那个时代已经成为社会伦理观念的主流。女子择偶不慎,嫁了个忘恩绝情的丈夫,最终被抛弃,落得个自怨自艾的下场。可见中国妇女地位的低微,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诗歌每节开头,都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益母草是中草药,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益母草对妇女有明目益神的功效,现代也常用益母草作妇女病治疗调养之用。益母草有益于妇女养生育子。诗歌用益母草起兴,作用有二:一是这种植物与妇女关系密切,提起益母草,可以使人联想到妇女的婚恋、生育、家庭、夫妻,由草及人,充分发挥诗歌联想作用;二是益母草已经干枯了,益母草晒干,可入药。妇女被抛弃,入药的益母草的意义在于:促进夫妻感情和有益于生儿育女的药草,与被离弃的妇女摆在一块,对比强烈,给人的感觉是这位妇女命运真太悲惨。因此,“中谷有蓷”一句,是起了隐喻作用、感情引导作用和启发联想作用。
每章最后一句,都是妇女自身觉悟的感叹。被薄幸丈夫抛弃,她不仅仅是一昧怨天尤人,而是痛定思痛,得出了“遇人之艰难”、“遇人之不淑”和“何嗟及矣”的结论。这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小结,也是对今后生活的警诫。吟唱出来,当然是对更多已婚未婚妇女的提醒和劝告。在这位被抛弃的妇女身上,仍然保留着妇女自重自觉的品格,这正是她灵魂中清醒而坚强的一面,启迪着人们。而最后的“啜其泣矣”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同情她却不能为她做任何事情的无奈与伤感,一方面是蕴含着作者对那位女子的担忧,一方面也许是因为作者看见她的遍体鳞伤便想起自己的遭遇从而感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感。
从诗的角度解析,仅是流于表面,若将它的内涵引入现代社会便会发现它的现实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同情心不仅是一个人的素养更是一份仁德的体现。仁无贵贱,同情亦无贵贱。任何人都应有同情心与怜悯心,这样才不至于被这个商业化的物质社会同化,丢掉内心的柔软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