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兄弟,听说你去过徐州:
“喝过饣它(shá)汤没有?”
“啥汤?”大兄弟一脸懵逼。
“对,就是饣它汤!”我一脸肯定,点点头道:
“到徐州却没喝过 饣它汤,那你就是白来了。”
大兄弟听了,决定再去徐州喝一碗。
我口中的这个饣它汤,字太生僻,徐州人都管它叫辣汤。
辣汤是江苏徐州特有的传统小吃,在徐州街边的小店随处可见:
汤用大骨、蹄髈、鳝鱼丝、母鸡熬制24小时以上,再加上面筋、黑胡椒、姜、鸡蛋花等,喝起来却美味无比,冬季暖身、夏季增进食欲。再配以小笼包、煎包、油饼、油条、肉盒子,那滋味啧啧,正在打字的我口水已经流到了键盘上。
当大兄弟在徐州路边摊上举起大碗,纵情食用辣汤时,我在旁边坐了下来:“这辣汤可不比一般的汤。”
大兄弟愕然住嘴,一脸懵逼看向我:这厮来得突然。
“喝你的汤,不要放下碗,我来给你讲讲这汤的历史。”我看着大兄弟嘴上沾着的汤汁,道:
辣汤者,古称雉羹也。
据徐州地区传说:上古时期,尧帝日理万机、压力山大,一不小心患上了厌食症,看啥都反胃。就在这个时候,彭祖端着一碗雉羹出现了,尧帝吃了以后,浑身酸爽、畅快淋漓,胃口大开,厌食症从此就好了。
尧帝大喜,问彭祖道:“此为何羹,如此美味?”
彭祖答道:“我这个汤叫雉羹,是用雉(野鸡)汤打底,加稷米同炖而成。”
尧帝又大喜,道:“不能白喝你的雉羹,我要给你封赏!”
于是彭祖被分封到徐州地区建国称王,徐州也因此被叫作彭城。
济南不过因趵突泉几个泉眼就被称作泉城,徐州因辣汤而建城,怎么不能叫汤城?
扯远了,总之辣汤从此在徐州地区落地生根,并且流传到寻常百姓家去。
时光荏苒,那个往事越千年,转眼间到了秦朝时期。
此时徐州沛县境内活跃着一位喜欢混社会、当大哥的人物,名叫刘季,也就是后来开创西汉的刘邦。
刘邦当时已在沛县地界小有名气,身边经常跟着一群混饭吃的小弟,既然是混饭吃的小弟,那就肯定得带他们恰饭,不然怎能叫混饭吃的小弟?
“可是去哪儿恰饭呢?”刘邦挠头了。
村头武负、王媪开的饭店被他们赊账赊怕了。
去相好的曹氏那里?这婆娘刚给自己生了娃,娃儿长得肥又能吃,不能再给她添负担。
思来想去,只能抹开面皮,带兄弟们回家恰饭了。
刘邦先去了大嫂家碰碰运气。
守寡的大嫂正在家里做饭,做的什么饭?史书记载:一锅羹。
什么羹?史书没细说。
“不用说,必定是雉羹”,我铁口直断,斩破历史迷雾。
不要问我为啥这么肯定,因为我是徐州人,懂得徐州人的胃,不接受反驳。
看到刘邦带着一帮张着大嘴的兄弟进来,大嫂心里很慌,她一个寡妇家带着孩子,好不容易煮上一锅雉羹改善生活,不能全喂了这帮大兄弟呀。
于是大嫂灵机一动,对刘邦说:“我们已经吃过了,锅里没汤啦!”边说边用勺子把锅刮的嘎嘎响,“你看,真真的吃过啦,吃得干干净净,锅里都空啦!”
谁知刘邦偏偏不信,走到灶上揭开锅盖一看:满满一锅雉羹,正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咧!
有些事情,不要搞那么清楚,生活的智慧嘛,要难得糊涂!
可是刘邦偏偏去看了,这一看不打紧,面子掉地上了,不好捡了。
“大嫂,你不厚道呀!让我刘季在兄弟们面前栽了面儿,这以后还怎么混啊!”他恨恨地想着,拉着脸,带着兄弟们去其它地方恰饭了。
“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
这件事,大嫂以为是件小事,不就是一碗辣汤的事儿嘛?年深日久,谁还记得这个。
可刘邦觉得是大事,这是一碗辣汤的事儿吗?那是男人的面子问题!心里扎了一根刺,拔不出来了。
二十多年后,刘邦击败项羽打下江山,家里其他兄弟子侄都给了封爵,唯独不封大嫂的独子刘信!
为何不封?因为雉羹。
刘邦的老父亲刘老太公都看不下去了,老爷子决定亲自出面管管,他拄着拐,颤颤巍巍过来问道:“你是不是忘了给我大孙子封侯了?”
刘邦答道:“我不是忘了,实在是大嫂当年做的那事儿不地道!”
看看,多少年了,还因为辣汤记着仇呢!这根刺拔不出来了!
可老爷子的面子不能不给呀,刘邦恨恨地想:“大嫂你不就是想给娃要个封爵吗?还把老爷子搬出来压我,好,我给还不行吗!”
于是刘邦天才地、创造性地给大嫂的儿子封了一个“羹颉侯”,意思是“羹没了侯”。
这个封号带着嘲讽和戏谑,它时刻提醒着大嫂,辣汤那事我还记着呢!
“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於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
听我讲罢,大兄弟放下碗,若有所思:“你要不要也来一碗,我请客!”
参考:《史记》、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