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最初想开一间咖啡馆是在高中。那时每天上学放学路上都会路过一家咖啡馆,虽然和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咖啡馆不一样,但是那间有着门庭长廊,鲜花咖啡香的咖啡馆却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那时十七八岁的我,给自己的梦想取了个名字,咖啡。
到了大一,专业是英语。我们有个和蔼的外教男老师,和他太太一起在我们学校上口语课。期末的时候考口语,到现在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他问我,你以后想做什么。我想都没想,告诉他我要开间咖啡馆,可以坐在里面弹着吉他。那成了我得过最高分的口语考试。
转眼毕业两年,我却曲曲折折一事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父母的担忧压抑着我,大四开始我参加了两个手都数不过来的考试,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进过面试,考过高分,但是总成不了那个被录用的人。受过的打击只能自己承受,包括父母都体会不到。但是我挺过来了积极接受了这一切,同时也不由得质疑起来,我究竟为了什么要考进体制里。
在一个事业单位实习了近一年,却成了思想的转折点。朝九晚五的上班模式,这不是我讨厌的;工作上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也不是我厌恶的。我在这里看到了毫无可能性的人生。每天早上一来,打开电脑,刷刷网页,和同事聊聊天。有人来办事还好,没有人来就坐在那里,盯着电脑,看着手机,思想觉悟高一点想看会书,都会被来来往往办事的人打断。目标任务一来,业务工作开展,又是盯着电脑,做着同样的报表,日复一日。
我的一个同事的口头禅就是,今天一天又混过去了,这一周又混过去了。我想说点什么但也不知如何说起,我也是跟她一样这么混了一天又一天啊。我的上司是个泼辣的女人,经常迟到早退,别人当面不说什么,背后却议论纷纷。她打扮得也花枝招展,平时常跟我说女孩子是菜籽命,嫁得好才是第一紧要的事。我只是微笑。我不认同她的生活方式,你就算打扮得再漂亮,在单位里也是背后别人的谈资。
为什么他们的生活状态是这个样子的。突然有一天我问自己,却不由得感到可悲和恐惧。我想我不能成为一个在体制里坐以待毙的人。我的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应该是找到自己心里的方向做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应该是每天体会着生活给予的酸甜苦辣并享受其中的啊!
于是我大着胆子向父母说了心里的想法,无疑被他们反对了,我尝试着沟通却活生生被驳得只剩下残渣。我的家庭不允许我这种"逆子败家",他们不愿意看我冒着风险去做他们不看好的事情。从小我就是在父母的期许下长大,他们对我说过最多的话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也顺着他们的意做着别人眼中的乖乖女,父母说一我不说二,就连填报高考志愿都是先尊重他们的意见,没有一次问过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也就这样慢慢习惯了被安排着的生活。现在我庆幸自己在遭遇了一些事情后开始学会反思了,生活从来都不容易,关键在于有没有努力认真地过。这一次我不能遵从父母的意愿,我不愿意将就自己的人生百无聊赖地过。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有三个水平,前习俗、习俗、后习俗水平。我告诉自己人不是只呆在习俗水平,按照家庭或社会所期待的那样,而不管后果如何。人应该跳出框框架架发展到后习俗水平,重新审视自己的初心,相信自己做出的决定就是正确的。科尔伯格研究的是儿童,更何况我还是一个年满24的成年人。
对不起,辜负了十七八岁的自己,在将近7年的时间里蹉跎着迷茫着不知方向,现在我知道了也请相信我,这个姓咖名啡的梦我会一天天浇灌她,让她成长壮大,就算父母不支持,世人不理解,我也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他们明白,有梦想并不可耻,无论大与小,怀揣着希望总好过屈服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