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第四章介绍的是课程发展的回归现象与非线性模式。在本章主要谈了三部分内容:1.从"实质训练说"向"形式训练说"的回归:新形式训练说;2.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直接体验说 。3. 从"线性模式"向"非线性模式"的转向:课程模式说。
"形式训练说"旨在使儿童掌握现成的知识、技能,以现成的学术体系学习现成的思考方式。"实质训练说"则是以现成的成人社会为模型,通过学习社会生活经验,使得儿童自然的溶化于成人之中,以求得现存社会的进步。"形式训练说"是"着眼于过去的教育","实质训练说"是"着眼于眼前的教育",而当代教育必须是"着眼于未来的教育",因此当代教育必须有"新形式训练说",而"新形式训练说"实质上是实质训练与形式训练的扬弃与统一。
在由"学科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糸统建构课程体系。建构主义是对传统的学习观、知识观,课程观的一种挑战和超越。建构主义关注知识的主观与客观、知识的接受与发现、知识的明确与默会等关系的辩证统一,主张建构一种开放的丰富的教育关系,展开基于真实的问题情景的种种课程设计。建构主义关注知识与经验、过程与结果,生成与预设、主动与互动、自立与合作的内在与统一,主张打破"传递中心的教学",建构"对话中心的教学"。
在课程发展中,"泰勒原理"是课程发展的线性模式的理论基础,"多尔原理"则是课程发展的非线性模式的理论基础。泰勒原理是一种基于行为科学的课程理论,它把课程与学习的关系当作开发与应用、实施的过程来抓。多尔原理则是关注以人格成长为重点的课程体验。他继承3R(读、写、算),创立了3S(科学、故事、精神),认为课程是生成的,而非预先界定的;是不确定的,但却是有界限的。这是适应时代要求,需要将"科学"的理性与逻辑,"故事"的想象力以及"精神"的感觉与创造性结合起来。多尔提出了四个代替泰勒原理的基本标准:1.丰富性原理;2.回归性原理;3.关联性原理;4.严密性原理。
总之,课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所生成的有意识的文化活动。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获得身心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接纳、传递和创造。需要学习者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不断观察、体验、思考和感悟,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情境体验机会,这样才能避免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端。
2017.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