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写作之难,在于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这句话出自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科普作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的《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
无数关于写作、思维训练的书和课程都引用过这句话。
它一语道破了写作的底层逻辑,事实上,也就是思考的逻辑。
什么是“网状的思想”?一个人每天要闪过6万个“念头”,它们一闪而过,你捕捞下来的,就是那些跳跃的、零散的、东一句西一句的想法。
这些想法,或者信息,摊开在你的大脑中,你可以像推理片中的侦探一样,把照片、新闻报道、个人笔记,乃至实物等,钉在一个大白板上,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所谓“树状的句法”,是当你有了一个主题,或者把那一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各种连线,找出它们的逻辑关系,最终形成一个思维框架。
什么叫“线性的文字”呢?两点成一“线”,“线性文字展开”就是用文字把每一个重要的信息节点连接起来,不仅逻辑严谨,还要行文丝滑。
写作的第一步是思考,第二步是表达。
思考的过程,其实也遵循着这三个阶段:网状、树状、线性,才能理出清晰的逻辑关系。
比如我们做去新疆的旅行攻略,先搜一波关于新疆的旅游信息,这是撒“网”,再明确自己是去南疆还是北疆?是重自然风景还是重人文风情?是拉家带口的慢慢游还是明确主题的深度游?玩几天?预算多少?坐飞机还是自驾?这是栽“树”,最后落实到每天的安排,画出时间“线”。
能够把旅行攻略做好的人,就具有清晰思考能力。
对于写作而言,从网到树,是思考;栽“树”的过程,就是在写提纲,或画思维导图;从树到线,包括行文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上下文关联:开宗明义之后,如何展开话题,起承转合,谋篇布局?这些顺序主要遵循三种关系:相似、邻近、因果。
这么说显得很高冷。其实就类似于我们中学时学过的议论文写作要求:一个论点,搭配多个论据,每个论据再通过论证来支撑。
对,你要说,我们平时并不是写议论文,和你一样,我也讨厌写议论文。
但是,为了能把文章写清楚,逻辑关系是最好的抓手。
对此,经济学家、作家何帆有个“何帆三招”:
1、每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必须是这个自然段的中心思想。
2、每个自然段的论据必须有清晰的逻辑关系。
3、上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和下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之间必须有清晰的逻辑关系。
他认为,学会了“何帆三招”,你可以秒杀90%的竞争对手,因为他们使的是花拳绣腿,而你是稳打稳扎地在练马步。
何帆这三招,看上去是针对写论文或公文,但是对于我们日常的记叙文,哪怕是口述实录,乃至一篇生活的流水账,也都是管用的:虽然不是在做论证,但有了那条“线”在心里,就能保证不跑题,让所有素材都为中心主题服务,文字也会因此更简洁优雅。
落实到最小的行动上,就是:列提纲。
通过列提纲,我们能解决从网到树的问题,也能安排从树到线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