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这首诗描写的是戍守京畿的近卫部队对长官的不满。
第一节,“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大司马,我们是君王的武士。为何将我们调任外地使我们心中忧愁不已,没有住所无法休息?
第二节,“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大司马,我们是君王的兵士。为何将我们调任外地使我们心中忧愁不已,没有地方停下来歇息?
第三节,“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大司马,我大概是耳朵聋了。为何将我们调任外地使我们心中忧愁不已,家中的老母亲都没有饭吃。
祈父(qí fǔ),周朝负责封畿兵马的高级官员,也就是“大司马”,等同于现在的首都戍卫司令。爪(zhǎo)牙,这里是比喻,指的是保卫国君的近卫部队,后来引申为作恶者的帮凶,多用于贬义。恤(xù),忧愁。靡(mǐ)所,没有处所。爪士,即爪牙之士。厎(zhǐ),一说停止,一说“至也”。亶(dǎn),确实。聪,听觉灵敏。尸,一说假借为“失”,一说为“主也”。饔(yōng),熟食。
京畿的部队,一半都不负担对外作战的任务,可这些士兵却突然被调离岗位,心中十分不满。这首诗以其中一位士兵的口吻,向大司马发问。士兵快人快语,敢怒敢言,非常有画面感。
这首诗,没有以“比”、“兴”起题,通篇都是对大司马有理有据的指责。前两节指出自己是守卫国君的士兵,不能轻易被调到外地。最后一节,讲自己实际的困难:家中有老母需要赡养。士兵提出自己“亶不聪”,实则正话反说,讽刺大司马太过糊涂。
整首诗读来,非常情绪化,没有半分含蓄的说词,仿佛一个怨气极省的人,在指着长官跳脚骂,但却非常生动传神,非但在《诗经》中,甚至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是很罕见的作品。
诗经专题第185篇,总第18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