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贵如油”,周六下了一天雨,周日被我妈迫不及待地喊回家---种花生。
在我上初三时,举家搬迁,开始了城市生活。这么多年过去了,父母心中却还是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牵扯不断的情缘,表现之一就是见到空地就琢磨着种点啥。于是,小区不远的山坡成了他们的乐园,开垦荒地,浇水种菜成了我妈的事业。每次回家,她都眉飞色舞地介绍田里种了什么什么,长得如何如何,那种幸福感简直是扑面而来。临走时,她会大包小包地给我们收拾上种的小菜,那份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
而我在农村度过了童年,对于田园和乡村也有着别样的眷恋。广袤的田野,弯曲的小河,绿油油的庄稼,随处开放的野花,大自然启蒙了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感知,也让童年的记忆变得丰富多彩。至今,仍对城市缺少归属感,每每回到自然,才感觉身心安顿。
农村的孩子懂事早,要帮父母干很多力所能及的活。特别是农忙时,给麦地拔草,给玉米追肥,去菜园摘菜......很多的生活教育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完成。记得有一次,我和妹妹用手推车推两大袋麦子回家,结果半路翻了车,急得在路边抹眼泪,后来两个孩子怎么凭柔弱之力把麦子重新搬上车的,已经记不清了,但那股子吃苦耐劳的韧性却留在了生命里。
那时候,天还很蓝,阳光晒过也不会过敏,吃着自家种的粮食和蔬菜,人对于环境没有那么多的不安和焦虑。孩子们有自由的天地,可供驰骋,放了学还能去拈花惹草,追逐打闹,因此生长得格外旺盛。现在城市里的孩子,生活得虽精致,却如被修剪的绿植,少了点蓬勃的生气。很多孩子整天疲于奔命于各类辅导班,头脑被教育和开发,感官却很少被滋养。那些坐在教室里被灌输的知识是死的,离生活太远,孩子们早早失去了活泼的天性,变得老气横秋,对学习了无兴趣。
在农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会感觉日子过得格外悠长。就像田里的庄稼,有播种、生长、收获的时令,不需急,也急不得。春天开始的辛苦付出,等到秋天可一并收获,这些朴素的道理就蕴含在生活之中。
夏夜麦收,躺在打谷场大堆大堆的草垛上,闻着新鲜的麦秸草味,一边听脱粒机轰鸣,一边眺望遥远的夜空。天上群星闪烁,地上生灵无数,感觉自己是那么渺小。懵懵懂懂地,会想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关于我之外的世界,关于我从哪里来,关于我怎么会是我......
农村的生活并不总是美好,贫穷和单调使孩子们失去了很多机会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二年级起,我爱上了阅读。为了几本小人书,跟着同学跑到邻村,天黑了才回家,结果被妈妈训。凡是印有文字的读物,都拿来如饥似渴地读,然而好书却可遇不可求,以致于小学阶段看得最多的还是到处搜罗来的故事会。终于,上初中后,有一年暑假去老师家,发现她有那么多的藏书,羡慕得不得了。整个夏天,我都沉浸于阅读的巨大快乐中,平生第一次读了那么多经典的好书。
话题拉回当下,刚下过雨的土地异常松软,妈妈一边打垄(与我笨拙的动作相比,她干得那么轻巧。),一边指挥我们干活。在种地这件事儿上,她经验丰富,指挥若定(看来每个人都得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安排我撒种,我妹追肥(不施化肥,长不好哇。),妹夫打药(地虫太多,要打药。),大家配合默契,干得热火朝天。
孩子们先是在旁边的空地上捉虫子、挖坑,做堡垒(这可比虚拟的电子游戏好玩吧!),后来看我们干得热闹,也跑来帮忙撒种,一起享受劳动的快乐!
干完活,孩子们在山坡上发现了很多多肉植物,兴奋得大叫,如获至宝,两个人商量挖出几个大的,带回家栽到花盆里,小的就留在原处,让它们继续生长!而我和妹妹四处转悠着找野菜,雨后刚冒出的嫩芽惹人怜爱,轻轻地掐到手里,接受大自然的馈赠!
无论在城市漂泊多久,我们仍然无法离开土地,每个人心里都有对田园的向往,都有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亦可期待“开尽梨花春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