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昂内往事
1、1984年,美国拍了一部电影《莫扎特传》,以萨列里的视角讲述了莫扎特在维也纳的经历。影片为了达到戏剧化的效果,进行了很多的改编。改编最大的就是萨列埃里和莫扎特的关系。
在影片中,萨列里成了一个嫉妒莫扎特的平庸之人。他多次陷害莫扎特,使莫扎特的音乐剧不能顺利上映,甚至给莫扎特下毒,扮演黑衣人委约《安魂曲》,使得重病的莫扎特以为是死去的父亲来报复他。这些情节在历史上只是些站不住脚传说。不幸的萨列里,这位当时的宫廷乐师却成了莫扎特的陪衬,以一个嫉贤妒能的冤大头被影迷记住了。
“上帝选择了色情、下流、幼稚的男孩莫扎特作为他的工具,给我的奖励是让我能够了解他的才华。”风烛残年的萨列里对着神父说出了这句满含怨念的话。在萨列里看来,他和莫扎特生在同一个时代,是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剧。
萨列里第一次见到莫扎特的音乐就被迷住了,“一个单独的音符,悬挂漂浮在上面,直到被黑管所取代,整个曲风变得如此悦耳动听,这是我闻所未闻的音乐”,年老的萨列里在描述莫扎特的音乐时,眼里充满了温柔和喜悦,脸上洋溢着甜蜜,像是得到了上帝无上的宠爱,他说自己“似乎听到了上帝的声音”。继而,他的脸上流露出了悲伤和愤怒,眼泪几乎要流了下来,他不满上帝为什么选择了莫扎特,而不是自己,“这一定是个意外事件”。萨列里就这样耿耿于怀于上帝的选择,并从此开始了与上帝至爱的斗争。
2、莫扎特被约瑟皇帝召近维也纳时,萨列里特意做了一首曲子,让皇帝在莫扎特面前弹奏,来显示自己的水平、才华和地位。约瑟皇帝邀请莫扎特也弹奏一下这首曲子,只听过一遍,莫扎特已经将曲子记到脑海里,然后稍稍修改了一下,这首曲子立刻不同了,在场的歌剧院长、指挥师甚至约瑟皇帝都目瞪口呆,他们尴尬的看着萨列里,萨列里脸上似笑非笑,嘴角微微上扬,眼睛直直盯着莫扎特,充满了愤怒。
莫扎特太不识时务,第一次见面就让萨列里出丑。他觉得只有自己的音乐才是最优秀的,其他人都是笨蛋。莫扎特才华横溢,他有蔑视其他人的资本,整个维也纳皇宫的音乐家的才华加起来都不及他一人。然而玩音乐可以,玩权谋的话,莫扎特就不及对手了。所以,在他人的排挤下,莫扎特在维也纳混的很不如意。再加上莫扎特自己不善经营,自己过得很是艰难。
当莫扎特家庭处于破产之际,莫扎特妻子康斯坦丝拿着莫扎特的手稿找萨列里,让他给推荐一下。萨列里看到莫扎特一次写就的手稿,未经任何修改,他被彻底征服。“动一个音符,都不会完美,改任何一段,结构都会崩塌。”莫扎特这种天才的存在就是对庸才最大的伤害,他只需动动笔,在纸上写下早已存在于脑海的音符,杰作就会从他手下源源不断的流出。
萨列里永远都达不到莫扎特的高度,尽管他苦苦哀求上帝。自己身为约瑟皇帝的御用作曲家、宫廷乐师,而莫扎特只是一个平民,这种地位与能力的不吻合极大的伤害了萨列里。莫扎特的存在虽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但已经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声誉与自尊。因此,萨列里决定与莫扎特势不两立。
3、萨列里想尽办法报复莫扎特。萨列里安排仆人到莫扎特家当眼线,报告莫扎特的一举一动。当他知道莫扎特在写《费加罗的婚礼》时,他开始向皇帝揭发莫扎特,该剧在当时是被禁的。萨列里竭尽所能阻止它上演。在阻止失败后,他又去现场看歌剧,他被莫扎特天才的演绎震撼了,但他又心不甘。当看到皇帝打了一个哈欠,他称之为“奇迹”,这个哈欠给萨列里带来了一些慰,让他在和莫扎特的较量中不至于落下风。
他让仆人给莫扎特下毒,在莫扎特病情加重的时候,他又向打扮成死神的模样向莫扎特委约《安魂曲》。莫扎特以为是逝去的父亲来报复他,吓的魂不守舍。
长不大的莫扎特在成人的世界里是玩不转的,他总感觉自己的职位、薪水和自己的才华不相称。那些笨蛋都能得到重用,而自己却不能。在莫扎特眼里,萨列里就是一个十足的庸才。在一次假面舞会上,当戴着面罩的萨列里让莫扎特模仿他自己弹奏时,莫扎特滑稽的弹奏了一曲,然后撅起屁股放了个屁,引得周围人哈哈大笑,这就是莫扎特眼里的萨列里。
“你是我所认识的最杰出的作曲家,我不会错过你的任何作品。”萨列里对处于弥留之际的莫扎特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从内心里来讲,萨列里是欣赏莫扎特的,并十分懂得莫扎特。他一场不落的去看莫扎特的歌剧,尽管在他的破坏下,歌剧在维也纳仅演出了几场。他知道《费加罗的婚礼》必将成为不朽,他在观看《唐璜》时,看到石像伯爵破墙而入,恍惚看见了老莫扎特的影子,“我站在那里时,我了解到,那个痛苦的老人仍然控制着他可怜的儿子”。
4、在莫扎特生命的最后时刻,两人完成了一次合作。莫扎特为了拿到剩下的钱,要赶写《安魂曲》,但他已经不能写作,萨列里说他可以帮助莫扎特。莫扎特口述,萨列里手写,萨列里一次又一次的对莫扎特说,“你太快了,我理解不了。”莫扎特向他讲述向他演示,萨列里终于懂了。
两人写了一晚上,天亮了,莫扎特也累了。莫扎特睡了,之后在没有醒来。那一天是1791年12月5日。《安魂曲》的创作停留在了《落泪之日》。上帝终于不忍自己的至爱在维也纳继续沉沦,只好把他带走了。
冬日的维也纳没有雪,只有冷冷的雨水,在《落泪之日》的安魂曲调中,莫扎特被一辆旧马车运往平民的墓地,葬于万人冢,永远的安息了。
圣经里说,凡事不能凭借自己血气行事,要按上帝的旨意。然而可怜的世人,哪一个不是在凭自己的血气行事。气急败坏的萨列里彻底违背了上帝的话语。
平庸之人的守护神——萨列里嫉妒莫扎特,想尽办法排挤他,陷害他,最终如愿以偿,但他发现他永远都打败不了莫扎特,莫扎特的一个音符都胜过他的所有作品。萨列里只能看着自己持续衰败,自己的音乐不在有人演奏,而莫扎特持续兴盛,并被后人永远铭记。想到此,我觉得没有比萨列里更悲惨的了。这大概也是上帝对他的惩罚。
5、导演通过改编达到了喜剧化的目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庸才是怎样陷害天才的,通过此方式更显出莫扎特的才华和伟大。观众一边在为莫扎特惋惜,一边心里咒骂莫扎特。然而,这对萨列里是不公平的。
作为受众来说,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偶像如天使一样完美,即使有什么过错也是被嫉妒他的人给陷害的,这才能符合我们的心里期望。某种意义上来讲,偶像是我们心里自己塑造的,了解过多,神秘感消失了,那个完美的泡泡也就破了。这时,偶像才是最真实的。
初识莫扎特大概是在小学的音乐课本里,但莫扎特于我而言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
最近读了两本莫扎特的自传,莫扎特的神秘感减少了一点。第一次觉得这个伟大的天才也和普通人一样嘛,甚至比常人还俗。他也会哈哈大笑,有时笑的放浪形骸无拘无束旁若无人,让身边人觉得这家伙真是个怪胎。他也说脏话,污言秽语滔滔不绝,“把我的屁股好好舔干净”、“空屁!空屁!噢,空屁!噢,一个妙字”类似重口味的即兴发挥随时可见。
但莫扎特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好像一辈子都停留在童年,虽然外貌改变了,个子改变了,心灵却好像一直没变,直到1791年12月5日。那一年,莫扎特死了,仅仅35岁。这一点来讲,莫扎特和迈克尔·杰克逊很像,“他们都童年得志,没有真正的童年,却又一辈子都生活在童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