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十一月(冬月)三十,小寒,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最后一个是大寒),也是2019年的第一个节气。
所谓“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正式进入了隆冬严寒的季节。
那么,问题来了,小寒具体是什么含义?为什么会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小寒有什么特点和习俗,饮食起居应该注意些什么?
实际上,每年阳历1月4日至6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85°时,就是“小寒”节气。
由于我国民间历来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而隆冬“三九”基本上处于小寒节气内,比如2019年“三九”日期为1月9日至1月17日,“小寒”节气的时间范围是1月5日至1月19日,刚好在小寒节气内,所以就有了“小寒胜大寒”之说。
此外,中国的气象资料也显示,小寒通常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是低于小寒的。因此,“小寒胜大寒”的说法确实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在中国古代,古人会将一个节气分为三候,而且各候均与一物候现象相对应,这也是各个节气的特点。“小寒”也不例外,也有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
那么,“小寒”三候具体有什么含义呢?
其实,“一候雁北乡”就是指小寒时节虽然天气寒冷,但是阳气已动,所以大雁这种候鸟已经能感觉到阳气的出现,开始准备“避热而回”,于是就有了了大雁向北飞的迹象。值得注意的是,“雁北乡”的乡其实读“xiàng”,通“向”,向导之义。
“二候鹊始巢”是说禽鸟本身具有最早得知气候变化的本领,而二候之时喜鹊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衔草筑巢,准备孕育后代。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就曾在其诗《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中生动地描述过喜鹊筑巢的过程,诗曰: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三候雉始雊(gòu)”是指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这里的“雉”即是一种羽毛很漂亮的雉鸟(俗称野鸡),也是阳鸟,而“雊”是“鸣叫”的意思,是雉鸟的求偶声。同样,元稹在其诗《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中也有关于雉鸟求偶的描写,诗曰: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最后,我们简单来讲讲,“小寒”时节的习俗以及饮食起居的注意事项。
在习俗方面,小寒时节,无论南方北方,一般都有吃腊八粥的习惯。同时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还有“冰戏”的习俗。所谓“冰戏”,就是指在冰面特厚地区专门设置的冰床上玩耍,或穿冰鞋在冰面竞走。此外,天津还有吃黄芽菜的习俗,广州有吃糯米饭的传统,南京则有吃菜饭的惯例。当然,在我国古代,小寒时节还有“腊祭”的习俗,即在腊月合祀众神。
在饮食方面,由于小寒是阴邪最盛的时期,所以此时忌吃生冷、黏硬的食物,最好吃些养胃、补阳的温热食物,比如:羊肉、牛肉和鲫鱼,而羊肉汤、牛肉汤以及鲫鱼豆腐汤或红烧鲫鱼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起居方面,民谚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因此,冬季起居除了注意保暖外,也有必要进行适当的锻炼。此时,比较适合的锻炼方式是适度散步、跳绳、踢毽子等,而不宜进行过于激烈的运动。但是,锻炼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避免大量出汗,二是务必在阳光充足、相对开阔的场地中锻炼,以免受到寒凉的外立墙面的冷辐射影响。
所谓“旧岁近暮,新岁即至”,在这个滴水成冰的季节,请不要忘了给父母、给身边的亲朋好友一声问候,提醒他们添衣御寒、注意保暖,给他们送上温暖的祝福——“天寒地冻,惟愿君安”、“天寒人不寒,愿你生活满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