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 山村小学如何实现了逆袭?
| 何帆亲述 |
你好啊,欢迎回到《何帆报告》。
我们在前面两讲谈到了城市里面的社群重建,也讲了“托克维尔定律”。那么这一讲,我们来讲一讲孩子们的社群重建。因为社群重建,也要“从娃娃抓起”。
1. 大山深处的范家小学
2018年,我拜访了不少小学,非常意外地找到了一所我见过的中国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小学。这个小学的名字叫范家小学。
我们在范家小学看到孩子们和老师的关系非常融洽,老师们会情不自禁地拍拍孩子的脸蛋,孩子们会直接冲到老师的怀里去。
为什么我说这所小学教育理念是先进的呢?
首先,范家小学都是小班教学。现在一个班最多也就七八个人。教室的前面是液晶黑板,学生会用平板电脑做数学题,墙上挂的都是孩子们的美术作品。
其次,范家小学采用的是项目制的教学。这就是我们都很推崇的芬兰的教育方式。在范家小学,一个工作坊会有不同年级的孩子共同参与。
而且,范家小学的学生们不会整天都坐在教室里上课,老师会常常带着同学们去做实地调研。比如学校会带着孩子们去看水电站是怎么发电的,去研究一个社区的历史等等,让孩子们接触到大自然。
我在范家小学的布告栏里看到,他们对孩子们有哪些要求呢?
学生要有阅读的爱好,要能写一手漂亮的字。
能流利地朗读,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
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养成爱清洁的卫生习惯,至少要有两项体育爱好、一项艺术爱好。
最后才是课业发展良好。
说了这么多,我想让你猜一猜这个学校在哪呢?在北京还是在上海?是一所昂贵的国际学校吗?
都不是,它是一所山村寄宿小学。
在哪呢?就在四川省广元市宝轮镇,而且还要一小时车程才能到的大山深处。
我还了解到,范家小学很多学生的父母都离婚了,也有母亲患病的,比如抑郁症、精神疾病,都有。有的孩子自身存在缺陷,比如有聋哑儿童,也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即使家庭比较完整,大部分父母也因为外出打工,没有陪在孩子的身边。
所以,这些学生,无一例外都是留守儿童。
2. 留守儿童
你心目中的留守儿童是什么样子呢?
很多人会认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良好的教育,长大之后肯定会有各种心理缺陷,甚至可能会成为社会问题,会报复社会。
可是,我在范家小学看到的孩子都是非常阳光自信的。
我在这里看到,没有一个孩子戴眼镜,没有霸凌事件,没有孩子之间的攀比。
有几个孩子陪我去村里转,一路上跟我讲他们自己的故事。
比如有一个女孩叫李竹,她家里很穷,也是住得离学校最远的孩子。从她的家里到学校要翻过一座山,走两个小时。但是李竹并没有跟我抱怨家里生活条件差,她跟我讲的反而是怎样心疼自己的妈妈。
这些孩子面对生活的不幸,早已经懂得既不抱怨,也不抗拒,比我们很多成年人活得还通透豁达。
为什么范家小学可以教出乐观自信的孩子呢?
很多人觉得留守儿童会变成社会问题,理由就是这些孩子的父母没有陪伴他们。
那我们想一下,像我们这一代小的时候,其实父母也没有怎么管教。那个时候我们的父母都是双职工,在单位里面忙得不可开交。我们放学的时候,都是脖子上挂着钥匙自己回家的。
那为什么没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会变成社会问题呢?
那我们再想一下,如果这些孩子的父母在家里陪伴他们,一方面,这些家庭的收入肯定是要减少的,生活水平是会下降的,另外一个方面,他们的父母会教他们什么呢?很可能是教他们玩抖音,打吃鸡游戏。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之所以得出错误的结论,就是因为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错了。
事实上,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的环境不是家庭,而是同龄人的社群。
我推荐你读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就是著名心理学家哈里斯写的《教养的迷思》。在这本书里哈里斯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他们更重视的是跟自己同龄人之间的互动。
换言之,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过度强调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孩子社群的重要性。
虽然范家小学的孩子大多来自残破的家庭,但是学校给了他们最重要的东西:一个平等、包容、自信、乐观的社群。
3. 重建社群
非洲有一句谚语,“教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范家小学就是这样的村庄,那么范家小学的社群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当然离不开校长和老师的引导。
比如有个聋哑孩子,叫范俊。他的父母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校长和老师却会花很多时间去思考这个孩子有什么天分。
后来,他们发现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画画,他的画也非常与众不同。所以他们就培养范俊画画。当学校办画展的时候,专门有一个范俊的画展,他的父母看了这个画展非常激动。也是因为这个画展,他的父母下定决心专门给范俊请了美术老师,开始认真地培养孩子。
我在范家小学看到了范俊同学的画,这孩子画画已经画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了。我非常喜欢他的画,忍不住买了他的画,这可是我第一次买艺术品啊。
除了老师的引导,孩子之间的交往也非常重要。
比如刚才我说的那个孩子李竹。她的班上有一个转学来的孩子和另外的一个孩子一直在闹别扭。老师还没有发话,李竹看不过去了。她花了很多时间,帮助这两个孩子沟通,结果呢?两个孩子变成了好朋友。
你看,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城里的孩子是很难有机会去学习的。
你可能不同意,城里的孩子不也是去学校,在学校里不是也能建立孩子之间的交往吗?这是不一样的,在城里的学校,都是大人管着让小孩玩,不是小孩子自己和小孩子玩。
而范家小学呢,他们的交往完全是孩子自发的。
再说一点,在范家小学,这些孩子很多是来自同一个村,甚至同一个大家族,所以更容易相处。比如李竹和她的妹妹都在一个学校里。还有我看到幼儿园有两个同龄的孩子,一个是另外一个的亲舅舅。
乡村里面原本的邻里亲戚关系,给学校的这个小社群提供了土壤,滋养着让它更好地生长。
这些孩子的社会背景差别不大,所以就不会互相攀比,也不存在歧视和排斥。虽然孩子之间肯定会有矛盾,但是完全不生分。
这是我在2018年观察到的最好的教育创新。
你看,最弱的环境反而出现了突破口,对学习成绩不再有太多执念,反而卸下了包袱,让教育回归了它的本来面目。
正是由于很多条件发生了变化,范家小学反而得天独厚,具有了独特的优势,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在山村小学出现了一个反转。
4. 未来的教育
你可能认为范家小学只是一个个例。其实,我看到这样的教育创新不只这一家。在河南的兰考、商丘、湖南的湘西、甘肃的平凉,还有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学校。
曾经担任过北大附中校长的康健老师告诉我:“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最好的学校一定是在农村,是小规模学校。”
我还希望你看到的是,这些乡村小学在培养的是孩子们公共生活的能力。如果学校不重视孩子们的互动,不能构建出孩子们的共同体,那就很容易会出现包括霸凌在内的各种问题。
范家小学之所以能够把孩子们教得阳光自信,没有想象中那些留守儿童的问题,就是因为成功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公共生活能力。孩子们去调研村里的历史,去和大人们做访谈,这些都直接锻炼了孩子们公共生活的能力。
5. 总结
好,这一讲我们谈到范家小学和农村教育的反转。
我们说,历史是一个反转大师。绝路会变成生路,劣势会变成优势。
社群的力量,正在农村学校这个被我们忽视的角落发挥作用,留守儿童反而培养出来了更强的公共生活能力。
范家小学就像一面镜子,也照出了我们现有教育体制的缺陷,甚至我们个人奋斗模式中的缺陷。
你可能会问,这些缺陷是什么呢?我会在下一讲为你更详细地解答。
好的,这一讲就先到这里。我是何帆,我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