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找写作的意义,所以有了自己公众号(不停的越过山丘)上面前几天写的一篇文章《你以为的写作是什么呢》除了参考几个大牛人给写作赋予的意义外,我还又找到了通过元学习课上学来的知识点总结来的意义:越写越聪明。
要赋予写一个重大意义,是因为想真正积累写这一门技能。《succeed》这本书里面学来的,要给予你的目标一个“why”和“what”,给写作赋予一个重大意义,就是“why”,那么,写作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开始呢?
李笑来给的写作的方法论:比学更重要的是用。边用边学肯定比边学边用强。“只学不用”就万劫不复——跟上一代人学十六年英语而后啥也不会一个下场。新生大学一贯主张的学习方法论:用起来再说。
每每看到这段话,就心潮澎湃。记得自己最开始写起来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给自己打气:《没有完美,一切都是用起来再说》,其实现在可以跳出来总结这个心路历程:先是看到了要学会写作这个技能有多重要,然后又知道学会这个技能的方法论,写起来再说,升级版本:写,狂写,写很多,不停的写。最终的目的是:积累可持续工作里程。于是,这一路写过来,越写越有力量,对于自己为什么要写,越来越清楚。
但是关于写作,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就是觉得自己写的不好,公众号不能给被人看见。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自我设限。写作课上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永远不拿出来,就永远没有机会拿出来。
不要以自己现在有限的认知先去对一件事做消极的判断。其实那个消极可能就是你的恐惧,是你逃避的借口。
比如,我也不知道当初为什么要加入这个逼自己每天写1500字的写作群。我就是想,写既然是自己想要学会的技能,既然自己也知道不停的写下去是切实可行的方法论,那么我还是觉得每天主动的去写不容易做到,那可不可以换一种方式,让自己必须去写,比如怕扣钱?这个最直接了当。所以,才会有这一个月的满满收获。
加入微信群之后,加上群主只有四个成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一直还记得群主每每到23点后看了徐同学天马行空的流水日记之后,发送的那个足足60秒的笑声,我是不敢在那个时间点去听的(哈哈)。非常羡慕贺同学的文笔,那是真有才华,一时半会儿积累不来,有时候我想,所谓一个人具有写的天赋,应该就是这样的文字。而徐同学一直是个很贴心的女生,偶尔写的生活小调让人忍不住钻进她描述的场景里面去,我也知道了生活味这么个词,时常回味,也觉得受益。没想到隔了几天又开始写专业的医学总结报告了,让我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姑娘呢?她文章里面说,她总是遇到贵人,我也不觉得奇怪了。而我自己,时而觉得有很多可以写,时而又觉得今天不写扣了钱,我明天该怎么对待继续写下去这个事情?群主更是一个又趣的人,每天要做那么多的事情,一面是鼓励起来我们生怕别人说自己家的瓜不甜,可是执行原则起来,也是铁面无情。后来,陆陆续续群里面来了好几个新的同学,大家每天都忙着赶自己的任务,交流时间少了,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在写作群收获满满。
好像有点跑题了。
也没有关系,就当是穿越一下。继续回到不要给自己是我设限上面来。其实也就是不要“以偏概全''。担心自己写的不好,一直不敢在朋友圈发布文章,结果就一直处在写不好的水平,因为也没有反馈。写作课上老师讲,最怕就是没有反馈。对初写的人来说,最开始是要完整而不是完美。先写下来,慢慢改,需要什么学习什么,今天改正一点,明天又学会一点,这样就每天都能进步。还能因为自己从没有到有写完成了一篇文章而具有小小的成就感,其实这个成就感才是最该想办法调用的。想通了之后,也就是元学习课上的知识点:让自己不停的有成就感,然后写上瘾,停不下来。进入心流状态的上瘾,积累起来可持续工作里程,是不是更顺畅一点?
想明白了这个之后,我就敢在朋友圈发布自己写的文章了。这也是我主动给自己建造一个世界的第一步。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收获更多的是成就感,鼓励我继续写下去。
记得《精进》这本书里面说过一个类似的观点:要做一件事,完成,比做好它更重要。即: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不管怎样,只要开始就好。有一个例子刚好可以用在这里。
美国作家 安 拉莫特在写小说之余也教别人写作,在每一届写作班上,他都会讲一个影响了他一生的童年故事:
30年前的一天,安十岁的哥哥正为明天无法交上一份作业而苦恼。这份作业是一篇有关鸟类的报告,三个月前就布置了,可他一直到截止日期的前一天都不知道该怎样动笔。这时,他们的作家父亲走过来坐在他身旁,对他说:“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我们写作也一样,当你觉得不知道怎么写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开写好了。
总结如下:
1.你现在认为的写可能是有偏见的,既然写如此重要,把它变成刚需。马上开始。
2.如果开始写了,就一定要公开,得到反馈。
3.不停的写下去,要想办法给自己不断的找到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