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是东汉末年中出世的诸多英雄豪杰之一,也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者。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备受争议的风云人物。而在我眼里,曹操是这样的一个人。
首先,他是“雄”,一名乱世之雄。曹操生于东汉末年,正值混乱之世,官僚混战,狼烟四起,民不聊生。在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曹操的出现似乎是为了改变这一时代。年少时,他机智警敏,但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许多人不看好他,唯有何颙、乔玄等认为曹操将来会大有作为。当时,主持“月旦评”的许劭曾评价曹操道:“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来曹操入京都为郎,申明禁令、严肃执法,得罪了许多当朝权贵,屡被调职。而后“黄巾之乱”时,因曹操镇压有功,被封为济南相。任相期间,治法如初,大力整治贪赃枉法、胡作非为之官吏,“政教大行,一郡清平”。而他任济南相期间,正是东汉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曹操因不肯迎合权贵,托病回乡,暂时隐居。到董卓乱政时,曹操不愿与其合作,遂联合天下英雄豪杰起兵,共同讨伐董贼。之后对内伐二袁,灭吕布、刘表、韩遂,败马超,平定中原;对外降服南匈奴、鲜卑、乌桓,统一北方。曹操也善于任用人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诗,表明曹操对人才的渴望以及得到人才后的高兴与愉悦。而且遇到有识之才,曹操可以礼贤下士,做到任人唯才。正因如此,才使得像荀彧、郭嘉、许攸等一众才能之士肯追随他,为他出谋划策。曹操的功绩显著,为之后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点不可否认。但同时,曹操生性多疑善妒,手段残忍。甚至连自己的叔父都不放过,将其杀害,还留下“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样一句自负之语。而后他的儿子曹植手下的一名谋士——杨修因恃才放旷、屡次触犯曹操的底线,而曹操又妒忌他的才能,便借扰乱军心之罪名将其杀害。曹操到底是不是一代“枭雄”,我不敢妄加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乱世造英雄”的产物。
其次,他是一位有才华的文学家、军事家。他与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一同被称为“三曹”,与“建安七子”、“三苏”齐名。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文人团体——邺下文人集团。曹操善于诗赋,留下的诗歌有二十余篇,都是乐府诗体。其中比较出名的有《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在文学及军事著作研究方面,曹操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著作。曹操的诗歌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他的诗歌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在《观沧海》一诗中可见一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区区十六字,就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日月星晨出海图,表现出他博大的胸怀。可见曹操文学功底的深厚。他的书法虽传世仅剩二字“衮雪”,但仍然可以看出曹操有着极为不错的书法造诣。若不是生于东汉末年这样一个动乱之世,可能对曹操的认识就不再是文学家或军事家,而是一代大文豪、文学名家。
大多数人对曹操的认识可能都是枭雄、奸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诈小人,对曹操抱有偏见。但这只是片面的看法,在历史上,曹操的功绩其实远大于过错。在历史长河中,曹操不仅没有被淹没,而且还是历代文人墨客及政客所争论之对象,就足以看出曹操作为风云人物的底蕴。随着历史的变迁、政事的发展,对曹操的评价也在不断变化,变得越来越客观、全面。曹操的功过,已成事实,与其一味去争辩,不如温一壶淡酒,携三五知己,一同沉浸于曹操的文学作品中,感受曹操的风度,体会曹操那复杂而锐意进取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