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索拉
去年考驾照的时候,我跟的教练是通过率最高的,有次另一个教练过来和他聊考核,大概是那个教练通过率太低又被公司警告,然后对方说管他呢又不差那点钱。
之后我问教练,了解到那人是深圳本地人,手上几套房,当教练是想找点事,平时收房租就成,根本不在意那点工资。
工作对于一些人而言,就是打发时间的事。
虽然我自己认为做什么事都该好好做,不太喜欢这种态度,但不否认,这种清楚明白自己志不在工作的人,态度搁在那儿,别人还能避开,最多就不合作。
最可怕的是那些很想要闲职却不敢踏出泥泞的人。
我曾经有个同事就是这样:当时直接上级离职,我照常做事,让他和之前一样给我打配合,但他拖拖拉拉的,什么事都没做好,还怪我“没人管干嘛还给自己找事做”,而说出这话的他,在老板经过的时候总会摆出很努力的样子,生怕失了这份工作。
如果不是我忍无可忍当面控诉他的状态影响我的工作,他估计会继续在公司混饭吃。
后来他主动示好,但我们几个同事还是直接将这人拖入黑名单,自此不再往来。不过这也是后话。
其实不少公司都有闲职,钱给的不多,也没什么事,甚至一辈子都不会被替换,但也一直不会升职加薪。
如果本身志不在工作,也别纠结什么钱少事多了,直接找个闲职吧。
但,假如有一点不甘心,或者不确定,那么,可以问下自己: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1、工作是否实现了价值或需求?
纵观周围,多数人是需要一份工作的。
当然这份需要多少因人而异:
增加虚荣感;
提升技能或积累人脉;
成为梦想的跳板或者助力;
让自己了解这个职业或行业;
让自己的履历增加相关职位或经验;
得到工资支撑温饱或增加储蓄……
只要上面的因素占了一样,至少说明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占了两样,也说明这份工作值得投入时间精力。
之前有个学妹感叹“工资那么少却要做那么多事,虽然不爽,又很需要这份工作”的时候,我让她想想工作哪些事是她收获比较大的。
她说可以认识行业牛人,而且接触了之前想尝试的直播电商。
“但你直属上司觉得你状态不好,是结果让人不满意?”
“对。我事情太多了,无法专注……”
“你和上司沟通下,优先完成紧急事项。目前的你需要这份工作,那就证明它值得被你拥有。”
那些不爽就走的话,太不现实了。
我身边那些因为一时脑热离职的朋友,都和我说过以后必须骑驴找马了,不然离职空窗期那段日子特别容易自我怀疑,还各种思考是不是自己抵抗不了职场的风浪。
而我则是习惯性给自己设置的工作预期,之前心想存款到了多少就辞职,实现后,想的是确认到了职业瓶颈期就换个环境再尝试。
目标清晰,那么过程再苦再累,都会撑下去。
这是不是工作后的无奈?
不,在我看来,这是工作带来的成长。
它让我知道一味沉溺在痛苦里没有用处,但积极行动就一定能够如愿以偿。
2、选择没有高低之分,承担选择的勇气有
让我对这点特别有感触的原因是朋友Ann。
她辞去企业高管职位后,给自己放了长假,然后到一间小公司做行政。
我和另一个朋友特别痛心,暂且不说公司环境和福利的差异,就说拿到手的工资吧,是以前的六分之一。
在我看来,这简直是大材小用,也意味人生失去很多选择权和可能性。
看出我们的“恨铁不成钢”,Ann说,对她来说,工作是积累资本的方式,现在存款达到心理预期,只想做一份闲职,余下时间留给自己。
那天聚会地点是CBD商圈,旁边是匆忙走过的职场人士,一个接一个,赶场一样,她看向那些人,或许想到之前的自己,她一直笑,很轻松,很释然。
她说:以后买包包的时候会开始犹豫,出门旅游的频率也会降低,可我终于可以每天做一顿丰盛的早餐,每周读几本喜欢的书,而不是忙碌过后怀疑人生了。
聚会快结束的时候,她还提到一句:有些人想什么都有,却不愿承担对应的后果,结果不如意了就怪当初给自己提议的人,讲真,那种不负责的样子太难看了。
不管你选择工作或者不工作,不管你选择怎样的工作,其实都没关系,重点是,是否有承担选择的勇气。
选择做个全职太太,却将无法工作的原因怪罪于孩子;
选择去小公司做闲职,却眼红别人加薪升职买车买房;
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发觉工资比以前低就开始各种自我怀疑;
选择钱多事也多的工作,却每日充满负能量,羡慕他人行走四方潇洒肆意……
这样的剧情,经常在你我之间上演。
明明做出选择的是自己,却将选择的后果硬塞给别人,于是深陷泥泞,停滞不前。
那些似乎做什么工作都很开心的人,那些总能坚定往前走而非频繁回头的人,也是因为更加懂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