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长短经》又称《长短要术》或《儒门经济长短经》,是一部智谋奇书。它主要讲述了帝王权谋和治国之道。一些人将它与《资治通鉴》相提并论,称其为"小《资治通鉴》",也有人称之为《反经》。这本书由唐代学者赵蕤编写。赵蕤是唐代杰出的纵横家,并且因为创作《长短经》而显名于世。
孔子说:『观察脸色而说话,是瞎子;朋友没开口,便猜出了他的心思,那就糟糕了!』伶州鸠说:『无功而赏,自己就会遭到毁谤;没有德行而得到官职,国内就会出现刁钻奸邪的人。』孙卿说:『说话恰到好处,是智慧;沉默得当也是智慧。』尸子说:『听取他人的意见时,耳目要放开,不存畏惧,观察、听取得不深,意见就无从正确地反映上来。』所以,将要发表意见的人,一定要考虑到人情世故,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韩非子说:『游说的困难,在于了解游说的对象,以便采取适当的游说对策。如果游说的对象实为厚利,那么他就会表面上赞同你的意见,而实际上疏远你;如果游说的对象实为名高,那么他就会暗中采纳你的意见,而公开疏远你。这是游说者不能不知道的。』 「事情因保密而获得成功,因说话而失败。未必是游说者本人泄露了秘密,而是游说者无意中触及了所隐匿的事情,像这样的游说者是很危险的。贵人有了过失,而游说者公开议论极力指出其错误,就会危险。贵人有时自以为得计而想要自夸功业,游说者明白了其中的隐秘之计并借此来推究其恶行,就会危险。勉强贵人做他不愿做的事,制止贵人停止他正在进行的事,都会引起贵人的反感而遭到危险。另外,如果与君主议论他的大臣,则认为你是在试探他;与君主的亲信私议君主,则认为你是在兜售权术。
说到如何做才能成功,他认为只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就一定能成功;说到如何做才能失败,他认为只要尝试就一定会失败。他讲话拐弯抹角,左支右拙,吞吞吐吐,叫人摸不着头脑。你说他懦弱无能,他说这是虚情假意;你想对国家的事提出高见,他却大肆狂吠,是草民狂言,自以为蛮横无礼。 这就是人们不易看透的地方。如果你能耐心向他说明这样做会有什么害处,他就会认为你勇敢果断;如果你对他说明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就会认为你软弱可欺。总之,要想让他知道事情的利害关系,就必须用很长的时间,费很多的气力;等到利害关系被充分了解后,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说服他。这就是为什么说服别人总是很困难、费时间的原因。
荀悦说:臣子们之所以不愿意进言,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进言对于本身就有危险。对君主的过错提出批评指正,便有冒犯君主尊严的咎,如果用正面的道理来鼓励规劝君主,又有以下犯上的嫌疑;如果你的言论恰当正确,那么君主就会因你超过自己而讨厌你;如果你的言论不正确,那么就会被认为是愚蠢。如果自己的见解与君主相同,就担心会被认为是在套近乎夺取自己的光彩;如果见解不同,就以为是在依附别人随声附和。如果只与下边的人意见相同,就认为是在讨好献媚;如果与上边的人意见相同,就认为是在阿谀奉承。与众人的意见一致,就认为是顺从大家随波逐流;与众人意见不一致时,则被认为是在显示自己好为人师故作高深宏大玄妙高远的言论,会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而加以反对;如果只是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会被众人视为要掩盖自己的锋芒,压倒他人显示自己独树一帜的功绩。在言语上表现出谦让不与别人争强斗胜,就会被认为是在矫情伪装;言辞上要求毫无保留地公开表露自己的见解,就会被认为是在有所隐匿和藏私;尽心竭力为君主献策献计,就会被认为是难以自量其才不知天高地厚;如果献策献计不为君主采纳而事又有效验了,就被认为是由于君主听从了他的建议而己才有了成功的机会。于君主有利自己得利的事,别人就会因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而不能顺利办成;于君主的利益有害的事,就会因为别人得到好处而不能顺利推行。这是由于臣子中奸邪虚伪狡诈的作法与虚情假意和狂妄失实者言辞上的违背造成的。这些都是由于臣子忠正诚信恳切的建议不与君主心迹相合不能成功,说明臣子忠心诚信所虑皆关切到君主的利害关系,但奸邪虚伪者却常常以忠正诚信之辞巧言游说君主使其难以辨明真伪。这就是臣子进言难于尽忠的缘故啊!
以前,宋国有个富人,天下大雨毁坏了他的墙。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墙,必定会有小偷进来偷东西。”他邻居也是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财物。但他却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而怀疑邻居的父亲是内贼。郑武公想要讨伐胡国,却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胡国君主并问他想要讨伐谁,关其思说:“胡国可以讨伐。”于是郑武公就把关其思杀了,并说:“胡国是兄弟之国,你说讨伐它,是何居心?”胡国君主听到后,就认为郑国跟自己很亲密因而没有防备郑国,郑国军队就突袭了胡国,夺取了它。这两则故事中的说话人都很聪明,然而重者遭到了杀身之祸,轻者也受到怀疑,这并不是说话本身有什么难以避免的困难,而在于如何运用智慧。有个卫国人迎娶新媳妇。新娘子上车后,问:“骖马是谁的马?”驾车人说:“是借的。”新媳妇对仆人说:“打下骖马,不要鞭打辕马服。”车到婆家门口,新媳妇拿起车辖敲着辕马说:“不要熄灭火把,恐怕失火。”新媳妇进屋后,看到中间有个臼。说:“把那个东西放在库房里边,要盖好盖子。免得鸡把它啄了。”主人听到后大笑不已。新媳妇的三句话都是高明之见。然而不能免于被人嘲笑的原因是:在不应该说话的时候说话。
说客知道说服他人难以得到成效,因此说话的时候必须有所针对,以便取得他人的欢心。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呢?
从历史上的薛公田婴就可以看出。他为了让齐王选中自己推荐的一位美女作为王后,把十支玉耳环献给齐王,并把其中的一只人为地弄得很显眼。第二天,齐王问起那只显眼的耳环,薛公就劝齐王立那位美女为王后,齐王于是对薛公的意见非常高兴,并从此对薛公刮目相看。这就是用物品钓人情的一个经典事例。
韩国申不害刚开始与韩王关系不错,但后来因为不知道韩王到底想什么而忧虑,担心自己的进言不一定合乎韩王的意图。为了探察韩王的意图,他说:“这是关系到国家的大事,请大王深思熟虑。”之后申不害私下里向赵卓、韩晁说:“你们两位都是国内有名的辩士,作为臣子,你们向君主进言哪还需要一致呢?只图尽忠就行了。”于是两人便向韩王分别进言,申不害则暗中观察韩王对两人的反应,以自己的进言符合韩王的意图。韩王非常高兴。这也是用言语钓人情的一个经典事例。
吴国与越国开战,越国战败后栖于会稽,勾践长叹道:“我们难道就此完了吗?”大夫文种说:“当年商汤曾被夏桀囚禁在夏台,周文王也曾被殷纣囚禁在羑里,晋文公重耳和齐桓公小白也分别逃奔狄和莒,但他们后来都称霸诸侯。由此观之,今天的困境哪会不是转祸为福的开端呢?”勾践在得到越国后便一心要报复吴国。文种说:“我观察吴王当政已骄傲自满,请允许我试探一下他。”于是便以请求吴国借粮的名义来试探吴王的举措。伍子胥劝吴王不要借粮给越国,但吴王还是借了。伍子胥说:“吴王不采纳我的意见,三年后,吴国将会成为废墟!”太宰嚭听到这话后便诽谤伍子胥说:“伍员外表忠厚但内心残忍。”吴王于是便杀了伍子胥。这是用事情钓人情的又一个经典事例。
有人请淳于髡去见梁惠王,惠王屏退左右,再接见淳于髡,但始终不说话。淳于髡对来接见他的宾客说:“我第一次见惠王,他心在游猎,第二次见惠王,他心在音乐,所以不发表言论。”宾客把淳于髡的话完整地告诉了惠王,惠王大吃一惊,说:“淳于先生真是圣人!以前有人献上好马,我因为事情紧迫没有来得及试试,恰好就有人送来音乐,我不能任用这些音乐,又碰巧出现了军事紧急情况。事过之后我虽然屏退左右,但内心仍然想着这些事情。”这就是所谓用心去钓别人的情况。
智伯率领韩、魏两国的君主去攻打赵国,韩魏两君实际上背着智伯采用了赵臣张孟谈的计策,暗中勾结智伯仇人准备谋杀智伯。张孟谈朝见智伯时,在辕门外远远地看到智伯的心腹智果。智果进去对智伯说:“二主将要对你发动进攻,我路遇张孟谈,观察他的举止,有发动兵变的意图。他们两国国君见到智果后也表现出心神不定的样子,看来他们必定背叛你。”智伯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智果出来后就把姓氏改为辅氏。张孟谈拜见赵襄子说:“我在辕门外遇上了智果,他那样看我觉得我是一个用兵而胆怯的人。智伯到各国去声讨罪行时.他改变了姓氏。”襄子说:“言之有理!”襄子就与韩、魏两君一起杀了把守堤坝的官吏,掘开堤坝放水去灌智伯的军队。
《钤经》说:“喜悦时,面色容光焕发;愤怒时,脸色发红而凶狠;产生欲望时,脸色泛红而愉悦;害怕时,脸色苍白而战栗;忧愁时,脸色灰暗而平静。”这些情感都可以通过观察面部表情而得知。
《易经》说:“将要叛变的人,言辞闪烁;内心疑惑的人,言辞支离;善良的人言辞简洁;浮躁的人言辞多;诬陷善良的人言辞游移;失去操守的人言辞委屈。”《周礼》有五种听取言辞的方法:一是听言辞,若言语直截了当而无隐讳,是真;二是观颜色,若脸色不正直而羞愧,是假;三是听气息,若气息不舒畅而喘息,是假;四是听言辞,若言辞不切正而犹豫,是假;五是观察眼神,若眼神不正直而暗昧,是假。
人的情感一定会通过外貌表现出来。从前的晋王喜好美色,骊姬便利用美色来蒙蔽他;吴王喜好扩张领地,太宰陈伐便利用土地扩张来蒙蔽他;桓公喜好美味,易牙便蒸儿子来蒙蔽他。这些蒙蔽没有尽头,十分可怕。因此了解君主的好恶是不可以被表面的言行所蒙蔽的如果君主的好恶被臣下掌握,臣下将利用君主的好恶来实行蒙蔽、挟制君主。所以说:君主不要暴露自己的意图,否则臣下将以此为把柄来蒙蔽、挟制君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能够了解这一点就可以向上献策给君主了。
该视频号动态已删除开放智境
【深度解读】
在孔子、韩非子、孙卿和荀悦等古代智者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言辞和情感的深刻观察和分析。他们认识到人的外貌、言辞和情绪都可以传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意图。然而,他们也指出了言辞和情感表达的困难和复杂性,以及在与他人沟通和说服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他们强调了理解他人和说服他人的智慧和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注意他人的面部表情、言辞和情感的变化,以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和内心想法。然而,孔子提醒我们,仅凭面部表情来判断他人的言辞是盲目的,因为面部表情可能具有欺骗性。同样地,未开口就猜出他人的心思也是错误的,因为言辞和心思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孙卿指出,恰如其时地说话和适时保持沉默都是智慧的表现。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何时说话,何时保持沉默。
韩非子深刻地认识到在与他人沟通和说服的过程中,了解对方的背景和意图至关重要。他指出,游说的困难在于了解对象,以采取合适的策略。不同的人可能会对言辞采取不同的态度,以达到自身的目的。他还提到了保守秘密和发表言论的危险。有时候,即使游说者没有泄露秘密,但他们无意中触及了隐藏的事情,也可能会造成危险。此外,他还指出了与君主的讨论和亲信的私下讨论可能引发的误解和巴结权谋的指责。
荀悦认为,臣下不愿意进言是因为进言对自己有危险。无论是对君主的过错批评,还是对正面道理的鼓励,都可能引起误解和嫉妒。与君主、上级或众人意见一致都可能被指责为奉承或随波逐流。他认为,这是因为忠正诚信者的进言可能会触及到君主的利益,而奸邪虚伪者利用巧言令色来迷惑君主。因此,臣下在进言时必须慎重考虑,因为说服别人是困难且耗时的。
从这些智者的言论中可以看出,言辞和情感的表达确实存在困难和挑战。在他人的面部表情、言辞和情感中寻找真实的意图需要细致观察和深入了解。在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时,我们应考虑他人的背景和意图,以采取合适的策略。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言辞和情感的表达可能会受到误解和误判。因此,进言和说服他人需要谨慎和智慧。我们应尽力理解他人的意图,并以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以达到对方的认同和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