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先生一起排队等待叫号,空调正对着的座位太冷,就一块儿站在边上等。侧身看他时,总觉得他站得不好,然后给他拍了张照片,又让他给我从侧面拍了一张照片。一对比两张照片,唯一的感叹就是:我站得可真直!
两三年前有一次公司年会,穿着我喜欢的旗袍在台上给老板们当翻译,留下了很多照片。所有的照片里,侧身而立的都让人忍不住想删掉。照片上的我并不比以前胖,我只是,身形一看就老了。
当时最大的悲哀,是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终于变成了一枚中年妇女,以不可抵挡的姿势。而从去年开始练习太极拳起,大概两个月左右的时候,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之后肩膀也慢慢打开了。现在无论从那个角度看自己的身形,都不会再觉得那是个中年妇女了---如果不看脸的话。而如果看脸,那么,气色比以前好了很多,脸上的斑也淡了不少。
截止到现在,九个半月,花在太极上的总时间是444个小时,不算偷懒,也远算不上勤快。六月是所有里面练习时间最少的一个月,摔了一跤,恢复的过程中休息了好几天;之后一段时间又早出晚归,练得七零八落。但是在经过漫长的瓶颈期后,这一个月忽然迎来了不少惊喜。
推手课结束以后开始学心法,学的第一个心法是节节贯穿。上完课之后第二天,在家练习站桩的时候开始用心法,以前只是手掌上有气感,忽然这一次整条手臂都有气感了,并且轻轻松松就站到了半小时。之后在练习拳架的时候也保持了这种状态,然后我知道了为什么之前老师老是说“手不要乱动”,以及,打完一遍拳架的时候再也没累过。练拳时手臂上的感觉,很像做了一次艾灸。
心法没学多久,上周的时候老师忽然在课上说:今天练习搏击。回想去年有一次上了一节咏春拳的体验课之后虚脱了一星期,听到练习搏击的第一反应就是头晕想跑。犹豫了一瞬,没有跑路。结果发现,拳打脚踢确实很累,但是第二天起来居然神清气爽(开始有点理解人家为什么生气的时候喜欢动手了),觉得从头到脚都清爽很多。
但是,我现在已经处在“不太勤奋的同学“的行列,而随着搏击练习的开始,我很快就要迈入”太不勤奋的同学“的行列了。在以往的每个坚持了很久的兴趣中,当我渐渐赶不上别人的进度时,那就是放弃的开始。而这一次,我知道自己仍然会继续练习下去,但是也知道,我只能接受接下来明显放慢的进度,和曾经的同学们渐行渐远。
回过头来,在每一个感受到收获的节点,都会有人在那里停下,因为觉得”这样就好“,也因为,后面总是会有更多更难的东西,不确定自己是否可以越过。在这一个半月之前,我一直觉得,如果纯粹养生的话,学完伸筋拔骨和站桩就够了,拳架反而是一种消耗。而当我有了气感打拳不再是一种负担时,发现,伸筋拔骨的作用开始变得不明显,而打拳的感觉越来越好。然后也会想,养生的话,到这里就够了。
可是,如果真的”到这里就够了“,那么和每天跳广场舞的大婶又有什么区别。如果你的终点始终在远方,那么翻过一个山头,后面还有一个又一个的山头,走得越远,会有越多从未想象过的风景。就恍如此刻,以我有限的想象力,从来不知道,原来太极拳可以是这样的;那么在远方我看不见的地方,也一定还有我现在看不到的美妙。
如果说练习的过程中有什么教训,那么最大的教训就是:一定要仔细听老师的话。Scalers有一句话说得我特别感慨:不要在没能力遵守规则的时候,大谈灵活性。我所踩的绝大部分的坑,都来自偷工减料和自我发挥。直到现在才开始有点理解老师说:高手之间的对决,取决于谁的功夫更细腻。而精细的东西,你自己发挥了然后瞎猫碰到死老鼠正好做对的概率,基本不存在。
而另外一方面,正是因为正常情况下你完全不可能自己碰对,所以找到一个好的老师才更为重要。Xdite之前给过一个建议:如果你不知道该请教谁,直接去”在行“约这个主题最贵的专家。但是,对于传统的东西、新媒体还不是那么发达的行业,这个方法并不一定适用。有一段时间”在行“上搜”太极“两个字唯一能找到的专家就是叶咏湘,绝对符合”贵“的要求。但是当我看了她的几个视频,最大的感慨,是庆幸自己当初在决定”去哪里学“的时候,花了不少心思。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