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真的真的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
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开始,他已然成为了小说真正意义上的大家。他对于小说章节的设置,完全不相干的两条故事轴线,在某一点发生了奇异而完美的汇流,读者一下子被带到了更高的角度,得以窥见结局。
从中揪出“环形叙事”的技巧,也是其中的精华所在之处。
老实说,“环形叙事”在对于悬疑人故事和片段的叙事处理上,略微有些讨巧嫌疑。读者永远不可能先主角一步推理出结尾仅仅是因为受限于多角度叙事,读者未看到的细节不是因为不够仔细,只是作者想将其放在下个序列展示罢了。所以说,在看到有关“环形叙事”的结尾,虽有过瘾之感,但也不免在心里暗骂自己智商不足。
【叙事的发展】
故事的讲述考量创作者的功底,如何排列序列,如何逻辑而不乏别致的讲述故事,这都是创作者需要考虑的。至于作家的文风,,都是放在叙事之后才要想的。那叙事又是怎样演变?
“环形叙事”讲专业些是“结构复调”,是由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提出,仔细琢磨一番:可以看出“结构复调”的如下几个特点来:多条故事线索;线索平等且相辅相成;线索整体不可分割;各线索在空间联系上互相影响。
结构复调常常注意故事的内部联系,使用多视角复述情节以偶然代替因果。这使得故事的展开不再局限于“故事三角”理论,例如影片《巴顿芬克》就对三个极端特质兼收并蓄,形成叙事风格上的统一。
艺术分不得中外。
艺术不分家,对于非线性叙事的使用可以在小说中发现根源,一如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故事篇幅的宏大以及群像式人物,使得施耐庵不得不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对故事进行处理,七十章之前各叙其事,七十章之后“千里群龙,一齐入海”。又如《西游记》一到七章写孙悟空,八九章写唐玄奘幼年成长,十至十一章写唐太宗梦游地府,诸般铺垫,到十四回才写孙悟空与唐玄奘结成师徒,西天取经。
【反线性叙事】
反线性叙事就是去故事,去情节,去叙事,去结构,甚至去角色。他并不强调叙事,表达更多的也许只是某种难言的不可言明的心绪或哲思。而非线性叙事尽管叙事的手法改变了,但叙事的本性并没有变,相反因为其悬念的堆积,偶然性的碰撞,叙述视角的增多,其叙事元素反而得到强化。
当环形叙事和反线性叙事紧密联系的时候,读者的更能读的懂,也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其中的意义。
【个人风格】
米兰·昆德拉的成功与闻名,以及他的书对后世的影响,再有昆德拉个人的传奇经历,及其多方面的修养,包括音乐、哲学、美术方面的修养,共同造就了这位独特的小说家。
不得不承认,而他的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及写作姿态上的沉思情结,也是中国当代小说家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