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每个人都自己的解释。毕达哥拉斯的美是事物本身的美,苏格拉底的美是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前者是自在之美,后者是自为之美。前者是绝对之美,后者是相对之美。而柏拉图则认为,美是理式。美的理式具有永恒性、绝对性、先验性和相对性。亚里士多德否认理式的孤立存在,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在事物本身中寻找美的根源,他认为的美产生于数量、大小和秩序。
我国蔡仪先生的典型说、李泽厚先生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朱光潜先生的主客观统一说成为了三种美学观的代表。
我是一个彻底的美学门外汉,虽曾多次以审美精神等话题谈论语文学科精神,可是在接触到基本美学观的时候却一筹莫展和束手无策。
在我看来,美首先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物现象。青山绿水是美的,华紫嫣红是美的,小桥流水是美的,看得舒服就是美的。这种美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美,是从自然之中产生的美感之美,所以,说是自然之美,其实是意识之美,只要说出来是美的,那么就是一种主观意识的美。但是这种美往往是生态的,是客观的,是自然存在的美。其次,美是一种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赤身裸体可以是一种美,锦官衣裳也可以是一种美,后者是一种修饰之美,创作之美。文学、书法、美术、音乐、雕刻、建筑之美,更多的在于移情于物,以语言、线条、浓淡、色彩、旋律等等的表现来书写作者的胸臆和精神,于是物我同一,诞生了艺术之美。第三,美是一种“不用之用”的人生作品。无论是非善恶、崇高卑劣、愉快悲惨,都是属于一种精神世界的审美命题,是人生世界的艺术情趣和生命价值的解读。即便是悲剧命运,同样有着悲剧快感,祥林嫂、阿Q、于勒、葛朗台,一系列悲剧人物的身上,无不镌刻着美学情怀,有着别样的生命意蕴。能够体味生命意蕴的人,必定是有责丰富情感世界的人,是懂得美的人。
执着于生命意蕴的人,他的生命也必定是本色的生活,是至情至性的生命艺术。不是生活没有诗意,而是没有诗意生活的情操。真正的存在,必定是以诗意栖居来抵拒刻板和碎片的生活,因为人不再是一种冷血动物。
外在的自然山水和内在的自然情感相互交融和谐渗透,,可以造就不一样的人生。为什么净化可以升华,为什么观照可以快感,为什么破涕可以为笑,一切属于精神世界的美感可以排泄和涤净不良习性,可以改良和治愈精神的病患。艺术的美感作用是巨大的,对美的探索可以导致真理的发现,可以获取哲理的启示,所以,美学是愉悦的源泉,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诗。
从感觉的美到知觉的美,从现实的美到抽象的美,美感和艺术在微妙的想象和联想中生成。李泽厚先生把内在自然的人化和外在自然的人化进行了辨析,“内在自然”指人的感官以及情感、需要、欲望等,“内在自然的人化”是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生理性的动物性的内在自然变成人的内在自然;而“外在自然的人化”所指人在长期实践中改造了的自然,是创造之后的自然世界,是打上了人类烙印和力量智慧之后的自然。前者是美的本质,后者是美感的本质。漫长的社会实践所积累下来的文化,必然是长期审美经验积累的结果。
人生似乎与艺术无关,现实有着太多的无奈。然而,没有了审美的愿望,没有了欣赏和尊重,没有了崇高和伟大,那么一切都会黯然失色。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和自然,如果没有了真善美的态度,怎么可能享受得了自我的人生,更何况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和自然呢。朱光潜先生“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那是他为人和治学的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在景仰的同时是否感到无比的惭愧。我们确实很难做得到,我们确实也就是天地之间一凡人,可是,我们能不能稍稍用审美的眼光去寻找美呢,去感受和享用美的世界呢,哪怕一丁点,也是受用的啊。
《红楼梦》中妙玉问宝玉:你从何处来:黛玉葬花词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一个问生从何处来,一个说死到何处去。人生三部曲:过去(诞生),现在(生活),未来(死亡),我们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对生命的考量,不就是人生的艺术吗。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没有说美学到底如何的深刻丰富,但是这八个字却是审美的精华。每天都能澄怀味象,何愁心灵愉悦的境界。
《美学十五讲》,一本普及美学常识的著作,作者凌继尧,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